缩短淋浴时间1分钟,洗衣水收集起来拖地,“一滴水用两次”……看似细微的改变,却足以撬动超大城市用水结构的深层变革。

  ——————————

  水资源短缺、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北京曾长期饱受这些“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困扰,仅约1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联合国认定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

  在北京的“精打细算”之下,情况出现了根本性改变。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近日表示,在全市用水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十年来,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双下降,用水效率等主要节水指标全国领先。

  第38届“中国水周”期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采访团深入北京企业、高校等节水示范单元,解码这座超大城市为破解“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开出的节水良方。

  校园节水“妙招”多

  “缩短淋浴时间1分钟,年节水可超1吨”“洗漱间隙关闭水龙头,杜绝水龙头长流水”“洗衣水可收集起来拖地、冲厕所”……“中国水周”期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校代表,在“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上发布了《2025年高校节水倡议》,号召全国高校坚持和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和节水优先方针,并现场分享了许多校园节水的“小妙招”。

  作为“北京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用一系列“硬核妙招”,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06年至今,该校累计节约自来水720万吨,节约水费约3600万元,目前超过90%的校园区域实现了再生水覆盖。

  月亮湖是北工大的标志性美景,也是校园的“隐形水库”。北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正艳表示,月亮湖其实是校内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通过工艺处理,湖水可以循环净化并为周边绿化“解渴”,既提升了校园环境,又降低了水资源消耗。

  智慧管理是该校节水的又一“妙招”。2010年,北工大启动能源监控与智慧后勤物联应用平台,接入了各类智能设备及表具12058块,能对全校一、二级自来水及再生水管网进行在线监测、漏水精准分析和用水量精确统计。

  该校工作人员介绍,借助这一系统,能够实时掌握校园每日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区域管线疑似漏水跑水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管网漏损定位与抢修效率。“真正实现了‘跑、冒、滴、漏’无处遁形!”

  北工大还自主研发了节水水龙头、淋浴喷头,其节水率高达30%至40%。记者在演示现场看到,与普通龙头相比,节水型龙头出水量明显减少,但冲洗效果却毫不逊色。目前,这些节水器具已经在学校的卫生间、浴室、厨房等主要用水场所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妙招”虽小,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却足以撬动超大城市用水结构的深层变革。据统计,北京全市16区已全部建成节水型区,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75%以上。“现在同学们看到身边浪费水的情况都会及时制止,大家习惯越来越好了!”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章卓航说。

  把“一滴水用两次”

  北京以“一滴水用两次”的循环模式,为全国特大城市再生水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再生水是北京第二大稳定水源,年利用量超13亿立方米,在全市水资源供给总量中占比超30%。”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王宏博说。

  他认为,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市政杂用、生态补水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是破解超大城市发展“水瓶颈”的关键支撑。这一观点在北京市朝阳区国贸中心得到极具说服力的诠释:自2016年开始进行污水处理以来,建筑面积增加约30万平方米(相当于42个标准足球场),而水耗却未增加。

  数据显示,在经济业态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贸中心单位建筑面积水耗从2012年的1.63吨/㎡下降至2024年的1.18吨/㎡,降幅达27%。“这一显著成效得益于我们对中水回用系统的持续升级”,国贸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里每年替代40万吨自来水,相当于3200个家庭一年的用水,每年节省水费近400万元。”

  在国贸中心的中水机房内,一场“废水变形记”正在上演。国贸中心物业部总监魏汉光介绍,升级改造后的3座中水站,可以在不增加场地占用的情况下,将中水回收率提升至23%,日处理能力达2900吨。处理达标的中水不仅用于冲厕绿化,还被创新性地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补水,每年额外增加中水利用20万吨。“这一案例还对再生水应用国家规范的制订作出了贡献。”魏汉光说。

  在小米汽车北京工厂里,记者看到一个装满了外排污水的鱼缸,缸内生活的金鱼游来游去,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满足养鱼要求。“针对污水处理,我们坚持能不排就不排,能回用就回用。”该厂公用设施运营经理商贺涛说。

  商贺涛介绍,小米汽车北京工厂通过水处理中心(由污水处理站和中水处理站组成),将涂装废水、喷漆废水等处理后转化为高品质再生水,再经过纯水处理站处理成为纯水,回到生产系统中。

  “整个工厂一天用水量约2000吨,其中1400吨为工厂污水站和中水站自产回用的再生水,污水回用率约70%。”商贺涛说,以每立方米9元的水费计算,一年可节省市政用水费用达378万元。

  数据显示,北京重点高耗水企业已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持续保持95%以上。

  “水城共融”带动城市更新

  春夜的亮马河,水波粼粼、游船穿梭,两岸灯光璀璨,仿佛一条流动的宝石项链镶嵌在北京市朝阳区的繁华版图上。滑板、野泳、遛弯……亮马河满足了繁忙都市中人们绝大多数户外活动的需求,也是外国友人北京游的打卡地之一。

  它的新生对附近居民而言,就如同“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了清水河”带来的震撼。在沿河常住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有居民回忆称:“原先的亮马河两岸杂草丛生、河道内时断时续的小溪注满了污泥,还有人在这烧烤,搞得乌烟瘴气。以前我们都是绕着走,现在可是舒坦多了。”

  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说,自2019年起,亮马河治理先后实施了河流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旅游通航六大工程,水岸共治,才实现了如今“水城共融”的一张蓝图。

  既要河道水量稳定,又要清澈见底,“水”在综合治理中是关键。“我们通过治污水、补中水、禁采地下水、蓄用雨水、抓节水‘五水联治’,让河水渐渐清了起来。”马海涛表示,整个亮马河全部采用再生水补给,仅2024年就补充了1180万立方米再生水。

  朝阳区水务局还因地制宜地安装了雨水采集设备为河道补水。河道两侧大面积生态空间里的海绵设计,让夏天产生的雨水自然渗入,并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和再生水双管齐下,不仅解决了雨季泛滥、旱季干枯的问题,还实现了亮马河常年水量稳定充沛。马海涛表示,治理之后,亮马河实现了“013”的目标,即污水入河零污染、水体一米透明度,水体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得到明显提升。

  多年来,亮马河水引入了沿途多个公园湖泊中,为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比如,引入了亮马河活水的农展馆后湖,如今变得碧波荡漾,两岸的草木花卉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引水管线实现了景观和绿化灌溉调蓄的功能,湖边绿化采用喷灌技术,进一步节约用水,整个园区全年可节约至少12万立方米新水量。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