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以来,由DeepSeek引发的AI热潮并未降温。近日,深圳市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据报道,“数智员工”可实现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安全生产助手”生成演练脚本效率提升100倍;“AI招商助手”企业分析筛选效率提升30%,分析时间缩至分钟级。

  “AI公务员”横空出世,有网友惊呼:“办公室多了70个不会摸鱼的新同事。”也有人提出疑问“以后到政府部门办事,都看不到真实的工作人员了吗?”从报道透露的信息看,人们倒也暂时不必为此多虑。无论是“执法文书生成助手”,还是“AI招商助手”,这些AI工具面向的都是政府部门内部,能够帮助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取代工作人员与市民、企业打交道的职能。

  严谨性是政务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到公文,除了要保证遣词造句的准确,避免错字、病句、逻辑谬误,也包括字体、字号、排版等格式的准确。这是政务工作权威性的必然要求,如果公文表意不畅、出现错字、排版随意,不仅可能让人质疑其真实性,也可能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然而,这些看上去烦琐的要求,占据了公务员大量时间。为了确保公文准确,很多工作人员不得不反复核对、字斟句酌。除此之外,很多程序性工作也消耗着公务员的精力。不是说这些要求不必要,但这些非创造性的事务工作如果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无疑能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让其将精力投入更多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对此,中新社的网评《AI公务员抢不走实干家的饭碗》指出,政务服务工作归根究底是人的工作,应找准自身核心竞争力,让AI“为我所用”,从烦琐的文书工作中走出来,多下基层、多上田间地头,多到群众中去,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凭数据和算法运行的AI,需要人的实践来优化升级;政务服务中的难点痛点,也需要人的努力和智慧来解决。”

  除了赋能公务员,对于“AI公务员”,公众有期待,也有担忧。人民网深圳舆情部对此总结道:“一些评论希望AI取代公务员,因为AI办事流程透明、工作效率高、不掺杂个人情绪。这种言论的出现,说明政务服务中“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可能依旧存在,需要重视与改进。另一方面,参考一些企业AI客服的反面案例,公众也不希望政务服务是冰冷的、敷衍的、无人情味的,只做表面文章,却不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南方都市报》的《“AI公务员”上岗,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要处理好》一文考虑到了“AI公务员”可能面临的应用界限。由于目前的大模型AI仍然存在幻觉,保证AI输出的准确性十分必要。所谓幻觉,是指AI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IT部门作为后台支持部门,能承担政务部门的责任吗?该承担政务部门的责任吗?”要避免实际应用中政府部门内部互相“甩锅”,就要划分责任,为AI在政务活动中的应用厘清边界。

  随着AI工具的普遍应用,上述《南方都市报》的文章还考虑到:“需严格管理政务数据访问权限,防范模型训练中的隐私泄露风险,尤其是在涉及文字、图片、视频的多模态数据分析场景下。”

  作为这项创新的起源地媒体,《深圳特区报》的总结不乏理论色彩——“AI公务员上岗”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政务服务正从“能否解决问题”向“如何更好解决问题”演进。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会不会操作机器”,而是“能否比机器更会为人民服务”。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技术革新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用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AI公务员”替代不了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沟通,替代不了将心比心地感受民生冷暖,也替代不了创造性地解决治理难题、回应社会期待。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