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2月19日电 题:“考试包过”涉嫌违法
新华网记者王菲菲、马晓洁、李紫薇
“轻松考证,挂靠一年躺赚10万”“免考办证,一次性让你终身增值”……随着人们对各种技能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在线培训机构看到“商机”,打着“押题”“包过”“内部指标”等广告,甚至“不过包退”的噱头,博取考生关注,收取高额费用。
宣扬所谓“保分”“包过”,本就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但凡考试,就会有过和不过,只是概率大小问题,谁也不能打包票“包过”。
一些培训机构所谓的“包过”,其实是在赚概率费。考过了,显得培训机构有“门道”;考不过,培训机构往往以各种借口为由,不退还承诺的费用。在线培训机构学员地域分布广,公司办公场所不固定,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维权困难,且成本较高。
还有一些“包过班”背后是违法产业链,诈骗分子收完钱就失联。不久前,北京警方成功捣毁一个诈骗团伙。该团伙打着报考消防工程师“包过”的幌子进行诈骗,6名嫌疑人均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有的甚至通过组织作弊等非法手段窃取试题和答案。一些学员因此被取消考试成绩及考试资格,甚至面临刑罚,影响职业生涯。
对于在线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违规经营,学员不要轻信盲从,应该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相关部门和平台必须加强监管,对非法行为坚决查处,遏制乱象滋生。
不走偏门不上钩。想靠“内部资料”“私密人脉”走捷径,注定落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