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钱就封号?近日,有媒体报道,藏匿在多个短视频平台的“封号圈”,通过恶意举报的方式封禁他人账号,以达到收获快感、招收徒弟甚至敲诈牟利的目的。
恶意举报者,如何成圈子?综合相关报道,其运作方式有以下几种。其一,“抓包点号”。也就是使用抓包软件抓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再使用代码将聊天记录篡改为色情、暴力、诈骗等一系列违规内容,便可成功举报。其二,以假乱真。通过P图伪造违规聊天记录,或寻找用户主页、视频内容、评论区的漏洞进行举报。其三,“见人下菜碟”。恶意举报者通过调整违规词汇的严重程度,来调控对方账号的封禁时间。
在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当下,社交账号已不单单是记录美好生活的途径,也具有广告营利、情感寄托等功能,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封号圈”动不动恶意举报,不仅严重影响用户的上网环境,也是对网络生态的严峻挑战。
从当前的治理难点看,棘手之处不少。比如,针对短视频平台的多次打击,不少恶意举报者将“封号圈”改为“fh圈”“凤凰圈”等,广泛利用字母、谐音等方式逃避监管。再比如,部分用户在经历恶意封号或诈骗后,因合理诉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便选择去封禁他人账号,即“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就对别人怎么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封号圈”逐渐扩大。此外,“封号圈”向国外拓展社交群聊、在内部形成等级制度等种种表现,也决定了这一难题的顽固性。
净化互联网生态,平台是第一责任人。最近几年,有短视频平台发公告称“根据违规行为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限时封禁等措施”,有平台更进一步,积极联合各地公安机关打掉多个恶意举报窝点。需要提醒的是,伪造材料恶意举报致他人账号被封禁,这是一种侵权行为,侵犯了账号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行为严重者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行动。
惩治是一方面,救济是另一重要方面。大部分受害者与“封号圈”并无交集,“莫名其妙地被封了号”是他们的一致感受。由此不难发现,在平台作决定的过程中,作为账号使用者的他们是失语的;而在事后的申诉阶段,被封号者也往往难以“撼动”平台的决定,只能独自吞下苦果。为此,平台有必要及时完善救济机制,建立快速响应的投诉举报渠道,以最大化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