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筑业,多数人脑海里闪出的是“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其实这几年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飞快,机器人“搬砖”已成为现实。如今,“机器人工友”在工地上大显身手,喷漆、地面整平、焊接……与传统的人力施工相比,建筑机器人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效率,减少作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因素,还可以减少工人登高作业的工作量,增强施工安全性。

  ——————————

  进入智能建造时代,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建筑技术专业人才,以顺应不断变换的市场需求?建筑行业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哪些要求?面向未来建筑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有何特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相关高校的研究者和一线企业的青年工程师。

  未来建筑人什么样

  “人工智能辅助健康城市设计”“人工智能与计算建筑学”“先进机器人与建筑工业化智能装备”……翻看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建筑菁英班和工科试验班的师资研究方向,“智能”两个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基础设施日益老化、技术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影响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建造是传统建筑业转型的机遇与途径之一,也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延伸和拓展。

  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加强对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当前,科技创新的短板是基础研究,很多技术难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副院长李煜告诉记者:“面向工科试验班的同学,我们加强了数理基础相关的课程,开设了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同时,面向建筑菁英班和工科试验班的同学,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就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既会设计、又有编程基础的建筑师。”

  与此同时,李煜说,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实践机会,不但在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上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40支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二级教授领衔的未来建筑技术学院本博贯通导师团队,还会带着学生深入探索不同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已比较广泛,施工图生成和施工现场安排、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效益分析等多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身影。

  中建三局丰台火车站交通枢纽(南枢纽)项目机电技术负责人汝金亮介绍,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建筑,比如北京冬奥会场馆“冰丝带”、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等,在建造过程中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我们正在推进的丰台火车站交通枢纽(南枢纽)项目,有很多数字化的应用。打孔机器人、抹灰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整平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应用为施工提供了很大助力,比如施工现场所有的焊口,都是用焊接机器人作业的,所有的焊口都非常整齐,质量很高,全部达到了标准统一。”

  就汝金亮的观察,近两年入职建筑企业的年轻人中,不少人掌握了编程技术,这是高校建筑类专业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方向的结果。“据我观察,当前建筑行业对懂编程的建筑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数字化建筑设计和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更好地协作和管理项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是目前针对职业化团队打造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汝金亮说。

  面向未来,校企合作实践范围不断拓宽

  数字时代,人才培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过去,企业和高校间搭建了一些校企合作平台,但在今天,传统“1+1”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需建立一种包含数字化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沉浸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培养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培养人才的创造创新能力。

  李煜介绍:“在过去,学校已经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建立后,学院重新考量了学生实习实践的强度和方向。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每名学生配备校内外学业双导师,共同指导并制订学生个性化学习计划。理论导师由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课程学习、课程选题、论文指导等。实践导师由专业领域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和实践论文指导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不仅传统建筑行业呼唤专业人才,许多在大众看来与建筑关联不大的行业,也需要懂建筑原理、懂建模的建筑设计人才。“一些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公司出品的科幻、玄幻类的电影,为什么大家都爱看?不少观众觉得里边的场景设置逼真,实际上影片中的建筑、城市景观等,都是由真正的建筑师来设计的,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因此,我们注重与建筑产业界和新兴前沿企业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学生开辟一条未来建筑方向上的新路径。”李煜说。

  面向世界,培养有情怀的建筑人

  如何将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新时代“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内容融入课堂,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建筑专业教学过程?

  2021年,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李煜带着学生,详细回顾和学习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历史,在首都核心区重现了五四运动路线图。通过现场详细测绘、建模和实景渲染,完成了以北大红楼为起点,途经京师大学堂旧址等重要纪念地的街道、公共空间和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了1∶50的实体细部模型。学生通过VR漫游重走“五四”路,将历史课本上的党史知识与鲜活的首都核心区城市空间进行“时空对接”,感受历史的变迁与年轻一代振兴中华的责任。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篇章。北京建筑大学发起并于2017年10月成立了“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在构建多元合作模式与机制,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人文交流平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煜介绍,“我们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同时,我们与‘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内的其他高校定期举办论坛,共同参与科研项目,我们希望从教育的角度,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搭建起科研合作的桥梁,以及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桥梁。”

  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筑类高校、企业都在以不同形式参与和融入。中建三局就参与建造了一批工程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汝金亮给记者讲了一个他见证的青年建设者的成长故事,中建三局海外某机场项目的给排水工程师梅达是一名柬埔寨小伙,从中国云南的大理大学毕业后,回国参与中建三局海外某机场项目。在中国师傅曾庆辉的指导下,梅达在实践中一边熟悉图纸一边学习中国规范。由于地形和季风影响,柬埔寨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如何善用水资源,一直是柬埔寨各类工程要解决好的难题。作为给排水工程师,梅达与中国工程师一同探讨相关技术,致力于实现工程的良好供水和排水功能,帮助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水资源,现在已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梅达的故事让汝金亮感触颇深,“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作为中国建筑的一员,我们不仅要做中国建造的传承者,更要做‘一带一路’友谊的传递者。”他说。

  ——————————

  调研手记

  现代建筑视野下高校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要面向当下,还要面向未来。高校怎样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或许,北京建筑大学的探索可以给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