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3月30日电 题:不仅产业转移,更是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现场观察
新华社记者白田田、余春生
3月28日至3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举办。现场洽谈和签约的项目中,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的“升级版”占了多数。与会专家、地方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句句在谈“产业转移”,但又句句在说“产业升级”。
位居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大省湖南,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枢纽。转什么?怎么转?怎么接?以此次对接活动为观察窗口,可以看出产业转移的不少新变化。
从“平移”到“跃升”
说起产业转移,很多人会想到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者技术落后的产业。然而,本次对接活动现场签约的项目中,记者看到的几乎都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先进材料”这类字眼,产业转移的成色更足了。
多位与会者表示,如今的产业转移绝不是原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简单平移,而是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上实现产业升级甚至跃升,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以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为例,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产业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说,东部地区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的格局正在改变。湖南等中部省份可以在材料、元器件、装备等方面进入计算产业中高端,西部地区则能通过建设算力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
瞄准产业前沿,不少企业边转移、边升级。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是射频天线、无线充电模组等。当这家企业在2019年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湖南益阳高新区时,开始布局多层陶瓷电容器——这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其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浩说,企业和益阳高新区共同出资成立信维电科,正是要打造高端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多款产品已经通过下游客户测试,并逐步实现量产。项目全面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超过300亿元。
从“分散”到“链条”
过去很多地方承接产业转移,往往“招来哪个算哪个”“装进篮子都是菜”。参加对接活动的代表认为,现在这种方式行不通了,产业转移必须以“精准有序”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记者了解到,以产业链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已经成为各地的普遍做法。比如,湖南将13条产业链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本次举办的多场专题对接活动,聚焦的都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计算、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
在湖南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信家电集团拟投资100亿元打造的长沙综合生产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项目一期预计在年底部分竣工和试生产。在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企业由少到多,逐渐形成涵盖原材料、电子器件、电商物流等环节的智能家电产业链。
“上下游配套企业高度聚集,成为我们选择在此投资建厂的关键因素之一。”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鲍一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高效协同配合,无疑将为企业快速释放产能创造有利条件。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看来,产业转移正在由传统单个项目招商转向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打造一批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
从“承接”到“服务”
在本次活动现场,地方干部纷纷讲起他们在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主动谋划、主动服务”,多家企业负责人也讲起他们和承接地政府“双向奔赴”的故事。
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深有感触。去年,这家超材料行业龙头企业急需扩大产能,公司负责人在全国跑了很多地方,最后选择落户湖南株洲。项目在去年9月签约、10月开工,今年上半年有望全面投产。
刘若鹏说,如此快的投产速度,得益于当地对于先进材料产业的主动服务和有力保障。比如,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株洲市政府组织10所高职院校,在3个月内联合培训1500人,让企业投资建厂有了骨干力量。
据了解,针对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湖南正在加快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即投资前有招商引资专班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中推行“标准地+标准厂房+全程代办”模式,投产后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
湖南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科说,地方政府要通过用好市场工具、盘活资源、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更好解决企业关切的“快落地”“优服务”等问题,打造产业转移的“黄金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