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全面振兴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新时代,推动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有哪些典型经验做法值得推广?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东北各地,走进生产一线,展开深度调研、寻求答案。从今日起,本报开设“锻造新质生产力 东北大地如何发力”栏目,敬请关注。

  阅读提示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面临枯竭、设备和技术相对老化,东北地区不少传统产业优势渐失。东北各地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东北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新发展格局。

  凛冬时节,天寒地冻,但在东北大地,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热浪却如潮奔涌:一批风光发电项目抢抓工期加紧施工,一个个新兴产业园区按下企业入驻的“快进键”,一家家算力中心拔地而起……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多年来,东北产业结构老化且单一,加之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未能及时跟上新技术革命的脚步,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此题不破,东北难兴。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眼下,东北各地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跃迁,推动产业向新向绿向未来,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新发展格局,抢抓发展新机遇,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直面产业困局  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产业形成之初带有显著的“重化”特征,曾以独有的产业优势支撑和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面临枯竭、设备和技术相对老化,东北地区不少传统产业优势渐失,加之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致使经济陷入“失速”困境。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4.48%,至2011年,更是下滑到了3.73%。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近年来,东北各地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在全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风驰电掣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到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再到大洋深处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这些近年来令人瞩目的“大国重器”,都有东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身影。

  高端装备制造业乃锻造国之重器的“铜炉金鼎”,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迈进,正是东北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由高端制造衍生的新兴产业也正蓬勃发展。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无人厂房,“机器人高效制造机器人”的现代化生产场景令人震撼。凭借多品类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该公司已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依托被誉为“中国机器人摇篮”的沈阳机器人自动化研究所等创新资源,辽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打造了沈阳众拓机器人、沈阳通用机器人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2022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产值达1263.2亿元,较2018年增长3倍有余。

  在浩瀚银河,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正不断将卫星影像传送到地面。作为这个耀眼星座的缔造者,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8年来,已将108颗自主研制的卫星送入太空。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今年前三季度,该省以卫星、光电为主导的航天信息产业规模同比增长46.9%。

  锚定前沿技术  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被鱼刺卡喉的痛苦经历,你是否有过?“吃鱼不用挑刺”或许将不再是梦想——从生命的“密码基因”入手,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世界首例无刺鲫鱼,今年已在黑龙江诞生。

  同样是在今年,吉林省首款肉牛20K液相育种芯片“吉牛1号”问世,液相芯片是一种新的基因分型技术,整合了十几种国内外优质肉牛品种的基因信息,可让肉质更佳、味道更美。

  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锚定先进前沿技术,凭借科技自立自强,布局未来产业,是东北抢占竞争制高点、构筑新发展优势的另一关键所在。

  基因技术革命被公认为是继信息革命之后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革命。目前,黑吉两省积极发展基因工程制药等相关产业,同时为当地医药制造等行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相较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对于急于奋起直追的东北各地来说,着眼既有产业基础,谋划相关未来产业,以现有产业托底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决策。

  在多举措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辽宁则把布局未来的目光落在了元宇宙产业上。

  戴上虚拟现实眼镜,病变部位的三维影像就会清晰浮现在眼前——这是辽宁东软医疗研发的一款医患沟通元宇宙平台。进入这个运用混合现实技术打造的交互空间,医生可以通过各种手势操作,直观地向患者展示病灶位置和手术方案,让患者一目了然。

  去年6月,“辽宁元宇宙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并打造了东北首家元宇宙产业园,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入驻,涵盖VR文旅、元宇宙家居、智慧医疗、沉浸式体验等诸多领域。作为辽宁挺进元宇宙产业的先锋军,沈阳市和平区今年提出新目标:到 2025 年,全区力争建成14个元宇宙产业园,元宇宙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完善体制机制  打造科技创新“增量器”

  今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站在新起点,东北如何再接再厉,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开创东北振兴发展新局面?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东北稳健前行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东北科教优势明显,科研力量雄厚,但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跃度不足等问题同样突出。

  一位到东北投资兴业的广东企业家对记者表示,东北应完善科研人员创新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按照成果转化后获得的市场成绩,给科研人员颁发奖金、荣誉等,从而激发科研创新热情,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东北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提出了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东北地区虽科教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整合体系,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科教优势难以转化为促进区域振兴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要破解这个问题,还需破除体制壁垒,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整合东北各地“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围绕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部署,聚焦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发挥聚变、裂变效应,充分释放区域创新力量,赋能区域整体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东北“三省一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联盟已由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可以预见的是,若能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增量器”,成立东北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无疑将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技硬支撑。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