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到底变淡了没?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什么是年味说起。
顾名思义,年味就是年俗的味道,起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年俗活动,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仪式感。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年俗活动各地有各自的特色,但主打的都是欢乐、喜庆,比如去年四川、福建的游神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出圈”,就吸引了不少“流量”。二是个人感受。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对年味的感受大不相同,有人说“还是小时候年味浓”,其实是因为小孩子无忧无虑,可以尽情享受年俗的美好;对于大人而言,逢年过节也许还多了不少操心事、烦心事。
如此看来,大家认为的“年味淡了”,一是因为年俗活动少了,或者精简了环节,没有以前那么隆重;二是自己成长了,有不少需要操心的事情,没法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宽些,不难发现“年味淡了”这一说法仍待商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节作为“我们的节日”,其年俗活动在各地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不少农村地方的耍龙灯开始常态化开展,每天晚上走村串户,人群簇拥着龙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点亮了农村地区的夜空。而在城市,各大商场、各大公园都会推出投壶、赏灯等年俗活动,只要愿意出门、愿意寻找,总是会遇到年味四溢的地方。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年俗活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当前的年味可能不是自己记忆中的味道了,一些地方的年俗活动随着时间推移、手艺人故去等原因消失了,以前传统的节目、游戏在今天可能无法继续开展,以前对着龙灯打铁花的环节,在今天因为安全问题只能用烟花代替。但这并不意味着年味就淡了,因为新的庆祝方式已经出现,如春节期间的球类比赛、拔河等,同样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同样营造了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年俗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表现形式和活动方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大可不必为一些已经缺乏开展条件或者不合时宜的年俗活动惋惜,而是应该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中寻找创新要素,积极探索开展新的年俗活动,赋予年味新的生命力。
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优秀传统年俗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年俗经历数百上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脱离了一般文化活动的范畴,上升为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品牌,如年夜饭、灯会等。保护好文化传统,就是保护我们的“根”与“魂”。这是一个传承创新的过程,也是时间的选择,一些年俗在历史中不断沿袭、繁荣,一些年俗又逐步走向消亡,千百年前是这样,千百年后的今天也是如此,其中恒久不变的是对年味的不懈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