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上最神圣的一顿饭——年夜饭,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标识。在国外,不管相不相识,只要认可中国农历的年夜饭,亲近感浑然而生。
不管何方神圣,不管法力多大,在中国的年夜饭面前,都得老老实实承认,年夜饭,是中华民族的世界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各地习俗不同,年夜饭的品种花色也各异,但程式与核心内容,基本一致:迎请——供奉——礼拜——互拜。
虎林不是悠久的传统文化区,它的年夜饭什么形式,什么模样?
虎林年夜饭带有齐鲁燕赵风味,由闯关东移植而来。我们没法看到它解放前的模样,我却亲历了它建国后的尊容。
年夜饭,不是说吃就吃,其中有个过程,最起码得三个环节后,才能上桌:请年——上供——发子——年夜饭。时辰不到,别想开灶。
请 年
年三十这天,太阳下山,“请年”(也叫“接年”)开始——除夕夜庄重的仪式,拉开帷幕。
所谓“请年”,就是请祖宗灵魂来家过年,同时还请财神。我家承袭辽宁风俗,由男性长辈持少许香纸,到十字路口焚烧,我爷爷轻声呼唤“老母老来家过年啊……”然后转身往回走,一路走,一路呼唤“老母老来家过年了”。
“老母老”纯辽宁方言。“老母”,并非辞书上定义的老母亲或老年妇女,而是老祖宗,后面的老,系词缀,表尊敬。
到家,在院当腰,横放一段木杆,这是给财神爷和祖宗拴马的。到堂屋前,烧三张纸,这是请祖宗进屋;进屋,在供桌前,再烧三张纸,这是请祖宗上供桌就座。请年人跪下,朝供桌磕三个头。请年仪式到此完成。
有条件的人家,当院点燃自做的简单彩灯,除夕夜的浓郁年味便熠然生辉。冰灯,摆在院子当腰处。
上 供
祖宗就座后,规矩随之而来,不准在供桌前跑跳(院子里可以),走路要稳重,不准大声说话。以礼貌和规矩,对祖宗表示景仰。
最气派肃穆的是“宗谱”,高高地悬挂在墙上,长幅大轴,上面翘角飞檐的楼堂,整齐的竖条格里,按辈分排列着祖先的名字,堂前有台阶,阶左右是青松白鹤,祥树瑞禽;阶下站两个人,一位古装文官,翘翅冠顶,一位古装武官,披甲挂剑。此景此形,昭示着人们对自家前景的虔诚描绘。
解放初期,农村也不是家家请(买)得起宗谱,不买的,只能请先生写祖宗“牌位”——三角顶,横座底的一个条幅,上写“x家祖宗三代之位”。
供桌上四盘四碗,盘里整鱼、扣肉;还有白米或黄米干饭,扣碗对叠而成,上碗掀开,一碗顶部高耸圆润的供饭浑然天成,丰满实成:桌前缘两角,立着高高的烛台,插着长而粗的大红蜡烛,点燃,顿时辉煌(那时虎林还没有电)两个烛台旁,是两摞醒目的供馒头,一边五个,下三,上二;上二对放,一个倒放在下三上面,另一个,红枣顶戴,坐放其上,浑然塔状,红枣鲜明。
供桌前缘正中,一个燃香的大香碗(讲究人家是红漆木的)三支长香笔直,香烟缭绕。
这才是正庄纯粹的虎林农家传统年三十夜。
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分糖(文革前都是“光腚糖”即无外包纸,颜色诱人,不规则鼓肚扁圆形,红黄绿白。平时,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一块)还有冻梨,或柿子饼。一律由长辈平均分配,一年也就这一次。这就是那时孩子急切盼年的原因之一。
要看供桌,得规矩地站着瞻仰,不许大声说话。氛围肃穆庄重。
厨房里,忙着包饺子。饺子必须白菜肉,萝卜绝对不行。白菜谐音“百财”,萝卜谐音“落魄”。饺子煮破的,不能说破,要说“挣”,破肚了,叫“挣开了”寓意敞开量地往家挣。饺子馅里常常放钢蹦,那时是明清遗留的方空铜钱。吃到钱的,预示新的一年有好运。
发 子
午夜零点是重头戏,打盹的一律叫醒,“发子”开始。
“子”,新年的第一时辰子时;“发”,升发,发财。这个重要时刻,人人必须振作精神,预示新的一年旺兴。
发子的大事两庄,一是在院子里烧纸,浇酒。纸,给祖先敬献费用;酒,祝祖先有吃有喝。然后放鞭炮。二是在屋里烧纸叩头。(烧纸,必须印上钱的印迹,否则便是废纸。所以,自家必须备好造币工具。一块刻有外圆内方古铜钱状模具,复扣在纸上,用另一个锤状木头用力敲击,纸上就出现了方孔印痕。这就是给祖先的钱)
院里烧纸时,屋内煮饺子。
有条件人家,还放几个“二踢脚”这是孩子们期待的时刻。
饺子煮好后,先盛两到四碗,双手放到供桌上,请祖宗先吃。长辈老人,恭敬地斟上两杯酒,双手放到供桌上,然后抱拳三拱手。在桌前烧几张纸后,全家依长幼男女之序,依次面向供桌跪下,三叩头,这是“发子”时最隆重的礼数。
年夜饭
向供桌叩罢头,该晚辈给家中长辈口头或叩头拜年了——这时候,中国著名的“压岁钱”展露身姿,——长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押岁钱,交到晚辈手里。这,自然是孩子们苦苦期盼的时刻(我小时候,爷爷给的是两牦,给女孩一牦)
随即,全家人围坐,吃新的一年第一顿饭——中国著名的年夜饭。
年夜饭可不光饺子,凡年前准备好的美食,应有尽有,蘸酱肉,炖鱼,血肠,熟心肝片,皮冻,炸干果,年糕,绿豆芽凉菜……如此丰盛,为的是兆示新的一年有好日子过。
当然,因家境不同,桌上盘碗数量、花样各异。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出门拜年,拜长亲,拜姑舅,拜邻里,拜朋友。
纯正的年味馥郁荡漾开来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省虎林市乡土作者。发表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文艺论文、格律诗、歌词。诗歌获过全国民间文艺“颐和园杯”一等奖,相声和歌词获过黑龙江文联赛事创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