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渊     源

  那是我小时候念道的儿歌。

  谁都知道过年,谁都知道怎样过年。那么,虎林黑土地上,滋生过自己的祖传年俗吗?它又是什么样的呢?

  严格地说,虎林不是古老文化区,没有本土发育的传统文化,它的早期文化是内地的移植,是闯关东群体从山东辽宁带来的,它的年俗只是复制。一代又一代承袭,虎林这才有了自己的年俗。

  虎林古来所属满族,但不是满人的聚集地,也就是没有形成世居村落,更不成社会;无村落无社会也就无人群,也就只是蛮荒而不是文化。无文化自然无遗俗,所以,虎林的传统年俗,特别是年夜仪式,跟满族没有关系。

  虎林的年俗,其形式,以至仪式,大同小异。但履行程序的程度,以至细节,因家境状况而差别很大。我在这里记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及其以前,虎林一般家庭的履行过程及相关细节。

二、灶  王  爷

  “过了腊八就是年”,那是富裕人家的事。一般人家,是“送灶日”即腊月二十三小年后,才微漾起淡薄的年的氛围。

  送灶爷,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监察的一家,一年中善恶忠孝及贫富情况。好的,天老爷给你善报,恶者,给你恶报;因懒惰嫖赌致穷的,罚,因坑蒙拐骗致富的,惩。

  不光如此,你家的一举一动,都在灶王爷的视野中,连夫妻吵架,孩子打狗,灶王都要记录下来,如实上报。

  这真是活在世上,人在做,天在看,别想逃过法眼,灶王爷都给你记录在案。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搞反对封建迷信运动前,家家都供灶王爷,香火礼拜,例如家里做了好饭菜,主妇先盛一小碗,供在锅后高座的灶爷灶奶的狭小供板上,请他二老先享用(当然过后还是活人享用)

  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天诉职这件事,非同小可。要供给酒菜香火,粘饭粘糖,将锅台后张挂了一年的慈眉善目的灶爷和灶奶的画像,照天火化。供以粘饭粘糖,别有深意,最常见最直截的解释是:粘住灶爷的嘴,让他对玉皇大帝说话(民俗中,这一直是有争议的糊涂案,粘糖年饭,能封住嘴吗)

  之所以这么重视灶爷的报告,意义天大。因为玉帝将根据善恶、忠孝、勤懒表现状况,给你日后人生以奖惩,更严重的是,决定你下辈子转生成人,还是畜牲。

  烧化旧画像,再请(买)上新的,依然慈眉善目的,白纸红线条的人物正面像,正襟危坐。难得的是,灶王夫妻从来都是双双并坐,象征咱这一家和睦与家口齐全。

  灶王监家,是揉道教和佛教二合一创造出来的让人扬善除恶的教育大纲。灶王,玉帝,是道家神衹;善恶有报,生死轮回,是佛教课程。

  灶王的形象,很得人心,人们认为他老两口子心地慈善(好像还隐藏着好欺负的味道)

三、 备      年

  送灶以后,陆陆续续开始办年货。

  必办的是烧纸(给祖宗和财神的钱)香烛;其次是鞭炮,糖果。有条件的还买冻梨,柿子饼(文革前虎林冬天没有新鲜水果)。鞭炮也不是家家都买得起,市面上只有两种,一是串鞭,二是“二踢脚”(第一脚在地面炸响,把第二脚踢到空中炸响)

  一般人家,孩子们很难有自己的串鞭,都是在大串上拆下几个零散的,分给孩子。

  无论穷富,妇女陆续开始为家人做新衣服,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必须赶早。那时一个村里也找不到一台缝纫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虎林多数人家备年要做的大事是,或杀年猪,或做豆腐。

  大多人家,杀年猪很讲究,请来长辈至亲、出嫁及分居的儿女,老少济济,欢声笑语,预热的年味儿,盎然而生。

  受雇的“杀剥”(剥,念暴,辽宁方言)肩扛铁制长“挺杆”,手拿宽刃口钢“刮板”,还有一把至关重要的明晃晃的杀猪刀,威风凛凛。他猛地将刀插进捆绑在案板上的肥猪脖下,嗥叫,挣扎,流血,一动不动;血,从喷流,到涓滴,接血的盆子里,女人们早已放好了葱花、花椒面等佐料,趁热搅拌,端进屋里,准备灌血肠。

  “杀剥”用刀把猪一只后脚的皮肤割开一个小口,把细长的铁“挺杆”,在猪皮下插进去,插到猪脖处,一个通道形成了。这样的通道,在猪的两个侧面,插出好多条。然后,“杀剥”用嘴,向猪脚切口里吹气,塌瘪肚子的肥猪,转瞬间变得溜圆,象个气球。这番操做,为的是便于退毛,特别是细小毫毛。

  气球毛猪被几个壮汉抬到巨大的开水锅沿上,接受开水浇烫,“杀剥”用一头卷屈一头开刃的大刮板,趁热刮毛;眨眼间,白条猪脱颖而出。下一步,是开膛破肚,取出内脏。

  整个杀猪过程,亲戚和左右邻舍的男孩,目不转睛,屏神静气,比看武戏还惊心动魄。这就是男孩。

  该到如今驰名的东北杀猪菜上场了。正庄的杀猪菜,紧跟杀猪而来。一般只有四盘,主盘三个,一大盘刀切大片肘子肉,蘸蒜酱;一大盘血肠,蘸蒜酱,一大海碗五花肉炖酸菜粉条;配菜一个,鲜白菜拌的凉菜,喝白酒必备。

  自家做豆腐:泡豆,研磨,熬浆,点卤,压包,切块,差不多一天的工夫。新出包的豆腐边,蘸酱吃,热乎乎,别提多嫩美了。冻豆腐,是豆腐的主要储存方法。切成可入口的小方块,拿外面冷冻。

  东北的冻豆腐酸菜炖肉,是绝配美食,肉味酸菜汤滋进冻豆腐密密麻麻细小的孔隙中,夹起来,是一块楞角分明的小豆腐块,放到嘴里一咬,鲜美的肉味酸菜汤冲溢而出,口感别致。

  杀猪、做豆腐之后,陆续开始清扫室内,裱糊墙壁和顶棚,刷洗碗筷;年根底下,“走油”炸面食:菱形干果,瓜丸子,或萝卜丝丸子;杀猪人家还得烀肉、心肝,熬“冻子”。家里,年的味道渐浓渐郁了。

  蒸馒头,蒸豆包,蒸糖三荚,有条件的人家还蒸年糕。年,在家里忙活得热火朝天。

  黄粘米面蒸年糕,蒸出来很气派,掀开大锅盖,热气蒸腾,一个漫锅铺的整块大年糕呈现在眼前,金黄夺目,凉透了,大菜刀蘸水切块。这时候,年糕的内秀展露出来,一层粘面,一层豆沙;一层金黄,一层深红,赏心悦目(有条件人家,糕里还夹大红枣)

  年糕是孩子们的最爱,蘸糖水吃(那时,白糖艰贵,不敢直截干蘸面糖)

  枣馒头是必须蒸的,至少两个,多了不限。白面艰贵的人家,就内黄(苞米面)外白,五块红枣(枣也艰贵,切成两半或四条)镶嵌在馒头上,白面庞,红点缀,十分爽目。

四、 年  三  十

  三十前一天,好事的人开始冻冰灯,把“维多罗”(上敞下窄的水桶)装满水,冻成空芯椎形圆筒,放到院子当中,里面点上煤油灯(一般人家用不起蜡烛)风吹不灭。

  年的重头戏是年三十。年三十上午,贴对联,建国初,对联全是手写的。三十前几天,会毛笔字先生级人物家里忙得很,裁纸的裁纸,研墨的研墨,把纸头的把纸头。气氛静谧忙碌。把纸头就是按住条幅,使之不移动,先生写好一个字,你就往上拉一拉,便于书写。裁纸,研墨,把纸头,年味儿,在这里预热得浓浓郁郁,肃穆温馨。

  (我家的对联,在辽宁是固定不变的字幅,今年用了,收好,明年再用,因为穷,买不起红纸。词句是“虎行雪地梅花五;鹤走霜田竹叶三”别说,这副联平仄对仗,无懈可击;内容,令人疑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不用祈福鸿运对联,用了一幅诗情画意的,至今不得其解,不过,这就是我家的年俗)

  三十下午,缓冻梨,炒瓜子,好一点的人家还炒花生(辽宁山东寄来的)。之所以三十下午炒,是因为炒早了,孩子们忍不住零揪,客人来拜年时,拿不出东西招待了。

  年的重头戏是年三十晚上,特别是午夜子时,履行隆重的送旧迎新仪式。

五、请 年

  太阳下山,“请年”(也叫“接年”)开始——除夕夜庄重的仪式,拉开帷幕。

  所谓“请年”,就是请祖宗灵魂来家过年,同时还请财神。我家承袭辽宁风俗,由男性长辈持少许香纸,到十字路口焚烧,我爷爷轻声呼唤“老母老来家过年啊……”然后转身往回走,一路走,一路呼唤“老母老来家过年了”。

  “老母老”纯辽宁方言。“老母”,并非辞书上定义的老母亲或老年妇女,而是老祖宗,后面的老,系词缀,表尊敬。

  到家,在院当腰,横放一段木杆,这是给财神爷和祖宗拴马的。到堂屋前,烧三张纸,这是请祖宗进屋;进屋,在供桌前,再烧三张纸,这是请祖宗上供桌就座。请年人跪下,朝供桌磕三个头。接年仪式到此完成。

  有条件的人家,当院点燃自做的简单彩灯,除夕夜的浓郁年味便熠然生辉。冰灯,摆在院子当腰处。

  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分糖(文革前都是“光腚糖”即无外包纸,颜色诱人,不规则鼓肚扁圆形,红黄绿白。平时,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一块)还有冻梨,或柿子饼。一律由长辈平均分配,一年也就这一次。这就是那时孩子急切盼年的原因之一。

  祖宗就座后,规矩随之而来,不准在供桌前跑跳(院子里可以),走路要稳重,不准大声说话。以礼貌和规矩,对祖宗表示景仰。

  最气派肃穆的是“宗谱”,高高地悬挂在墙上,长幅大轴,上面翘角飞檐的楼堂,整齐的竖条格里,按辈分排列着祖先的名字,堂前有台阶,阶左右是青松白鹤,祥树瑞禽;阶下站两个人,一位古装文官,翘翅冠顶,一位古装武官,披甲挂剑。此景此形,昭示着人们对自家前景的虔诚描绘。

  解放初期,农村也不是家家请(买)得起宗谱,不买的,只能请先生写祖宗“牌位”——三角顶,横座底的一个条幅,上写“x家祖宗三代之位”。

  供桌上四盘四碗,盘里整鱼、扣肉;还有白米或黄米干饭,扣碗对叠而成,上碗掀开,一碗顶部高耸圆润的供饭浑然天成,丰满实成:桌前缘两角,立着高高的烛台,插着长而粗的大红蜡烛,点燃,顿时辉煌(那时虎林还没有电)两个烛台旁,是两摞醒目的供馒头,一边五个,下三,上二;上二对放,一个倒放在下三上面,另一个,红枣顶戴,坐放其上,浑然塔状,红枣鲜明。

  供桌前缘正中,一个燃香的大香碗(讲究人家是红漆木的)三支长香笔直,香烟缭绕。

  这才是正庄纯粹的虎林农家传统年三十夜。

  孩子来了,规矩地站着瞻仰,不许大声说话。氛围肃穆庄重。

  厨房里,忙着包饺子。饺子必须白菜肉,萝卜绝对不行。白菜谐音“百财”,萝卜谐音“落魄”。饺子煮破的,不能说破,要说“挣”,破肚了,叫“挣开了”寓意敞开量地往家挣。饺子馅里常常放钢蹦,那时是明清遗留的方空铜钱。吃到钱的,预示新的一年有好运。

六、发 子

  午夜零点是重头戏,打盹的一律叫醒,“发子”开始。

  “子”,新年的第一时辰子时;“发”,升发,发财。这个重要时刻,人人必须振作精神,预示新的一年旺兴。

  发子的大事两庄,一是在院子里烧纸,浇酒。纸,给祖先敬献费用;酒,祝祖先有吃有喝。然后放鞭炮。二是在屋里烧纸叩头。(烧纸,必须印上钱的印迹,否则便是废纸。所以,自家必须备好造币工具。一块刻有外圆内方古铜钱状模具,复扣在纸上,用另一个锤状木头用力敲击,纸上就出现了方孔印痕。这就是给祖先的钱)

  院里烧纸时,屋内煮饺子。

  有条件人家,还放几个“二踢脚”这是孩子们期待的时刻。

  饺子煮好后,先盛两到四碗,双手放到供桌上,请祖宗先吃。长辈老人,恭敬地斟上两杯酒,双手放到供桌上,然后抱拳三拱手。在桌前烧几张纸后,全家依长幼男女之序,依次面向供桌跪下,三叩头,这是“发子”时最隆重的礼数。

  叩罢头,该晚辈给家中长辈口头或叩头拜年了——这时候,中国著名的“压岁钱”展露身姿,——长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押岁钱,交到晚辈手里。这,自然是孩子们苦苦期盼的时刻(我小时候,爷爷给的是两毛,给女孩一毛)

  随即,全家人围坐,吃新的一年第一顿饭——中国著名的年夜饭。

  年夜饭可不光饺子,凡年前准备好的美食,应有尽有,鱼肉鸡,血肠,熟心肝片,皮冻,炸干果,年糕,绿豆芽凉菜……如此丰盛,为的是兆示新的一年有好日子过。

  当然,因家境不同,桌上盘碗数量、花样各异。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出门拜年,拜长亲,拜姑舅,拜邻里,拜朋友。

  辽宁山东习俗,供桌摆三天,初二晚上“送年”,也有初三送的。

  “送年”,即送祖先打道回府。煮好饺子,敬摆供桌两碗。然后,那位先前请年的长辈,先在供桌前烧三张纸,口念:“老母老啊,请回家去吧,过完年了,回去吧。”然后,舀一瓢凉水,水里抓上一把生小米;再拿上几张纸,一路上呼唤祖先:“回家去吧,过完年了,明年再回来吧……”来到先前请年的十字路口,烧纸,将水米浇到纸灰上,调头回家。

  浇以水米,意义重大,象征祖先有吃有喝,保佑后人有吃有喝,诚示对祖先的一片诚意和期待。

  山东辽宁搬来的新年敬祖仪式,到此结束。

  (令我疑惑的是,请年时,说有财神,到家后,没财神什么事了,礼敬的只是祖宗,是老家的年俗就如此,还是闯关东人的遗漏,不得而知) 而年的余韵,要荡漾到正月十五,悠扬到“二月二”。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省虎林市乡土作者。发表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文艺论文、格律诗、歌词。诗歌获过全国民间文艺“颐和园杯”一等奖,相声和歌词获过黑龙江文联赛事创作二等奖。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