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谷”“晒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商场开起了一家家“谷子店”,客流爆满;多只“谷子经济”概念股走强……
一些人还在迷惑“谷子”是什么,“谷子经济”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所谓“谷子”,源自英语单词“Goods”,即“商品”的意思,主要指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购买“谷子”也被称为“吃谷”。
根据品类和材质,“谷子”主要分为“吧唧”(即徽章,来源于徽章的英语“badge”)、亚克力(亚克力即塑料,包括立牌、挂件等)、纸质卡牌(通常以盲盒、盲袋形式售卖)、毛绒公仔等。
据相关报告数据,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40%,预计2029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
是时候深入了解一下“谷子经济”了。在消费端,为什么年轻人纷纷开始“吃谷”?在供给端,“谷子经济”热潮背后,有怎样一条日渐成熟的产业链?拒绝野蛮生长,如何推动“谷子经济”良性发展?

01
年轻人为何爱上“吃谷”?
“谷子经济”虽然名字很新,但买周边的消费现象其实早已存在。此轮为何能够破圈?
首先来自消费人群基数的扩大,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增长,使得曾经的小众爱好逐渐成为大众需求。
近年来,从《原神》《黑神话:悟空》等优秀国产游戏,到《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优秀国产动画,国内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内容出圈,也带来了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的扩大。
根据相关报告数据,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由2017年的2.12亿人增长至2024年的5.03亿人。这个数字乍听起来略显夸张,但泛二次元文化涵盖了漫画、动画、游戏、轻小说等形式,如果将其用户全部计算在内,5.03亿并非虚高。
除了消费人群扩大,“谷子经济”的破圈,还来自消费门槛的降低。
虽然不乏价格昂贵的限量“谷子”,但总体来看,普通“谷子”相较于传统手办类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材质不算昂贵,单价相对较低,消费门槛也更低。
一枚15元的徽章、一块几十元的亚克力立牌,成为更多年轻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而“谷子经济”爆发的深层逻辑,是年轻一代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
“买‘谷子’是为了自己开心,有的人喜欢买奢侈品,有的人喜欢打游戏充钱,有的人喜欢各种探店拍拍美照,大家都有自己精神上的消费。”
“‘谷子’作为实体产品,让喜欢的角色从屏幕上走到生活中,能够提供‘在身边的陪伴感’和‘拥有感’,这就是情绪价值。”
爱好者在讨论为何要“吃谷”时,“陪伴”“精神消费”“情绪价值”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这些普通人眼中的“小纸片”“小铁片”,实则是情感载体,承载着爱好者对作品和角色的热爱,彰显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较于默默“吃谷”,爱好者还喜欢“晒谷”,“谷子”是连接同好、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媒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痛文化”(“痛”是日语音译,本义是指奇怪与夸张),用喜爱的动漫元素对物品进行装饰,比如痛车、痛包、痛衣、痛鞋等。这些物品成为年轻人展现爱好的“行走橱窗”,可以在人群中一秒锁定同好,获得共鸣与认同。
可以看到,从情感表达到社交需求,小小“谷子”蕴含着多重“情绪价值”。在更为丰沛的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更愿意也有能力为“情绪价值”买单。
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并且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
不只“谷子经济”,注重情绪消费、精神消费的趋势还体现在众多消费热潮中。比如,为一场演唱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抢购各大博物馆的文创冰箱贴,或是“养”一只治愈感拉满的毛绒玩具……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悦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国谷”为何成新宠?
“谷子经济”能够大热,单有消费端的需求爆发当然不够,供给能力也要能跟上。
“谷子”IP按来源分,主要分为“日谷”和“国谷”,分别指日本、中国生产的二次元周边产品。依托成熟的IP衍生产业,“日谷”长期占据市场优势,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IP的崛起,“国谷”的人气水涨船高。
“国谷”消费和供给两旺,背后是我国“谷子经济”全产业链的逐渐成熟。
“谷子”产业链的上游,是IP生产公司。“谷子经济”的内核,其实就是IP授权与分销,高度依赖具备一定热度的IP。
虽然日本和美国的影视动漫IP更为成熟,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国产IP有加速追赶的趋势,诞生了一系列人气IP。
国内某电商平台此前曾发布榜单,统计该平台2023年IP商品成交中排行前50名的IP,其中国产IP共上榜17个。
榜单发布后仅仅一年多时间,国产IP江湖又涌现出多个“顶流”。
去年,国产3A游戏代表作《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今年1月,《黑神话:悟空》在电商平台开设IP衍生品旗舰店,有媒体统计发现,上线仅三天,该店铺内30余款周边产品的累计销售额已近300万元。
今年开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断打破天花板,成为现象级文化产品。《哪吒2》IP授权费升至900万元,已与20余个品牌进行跨界合作,覆盖食品、美妆、汽车、潮玩、数码、咖啡等多个品类。
在“谷子”方面,《哪吒2》表现尤其亮眼。早在2月底,电影上映不足1个月时,国内某电商平台便公开数据,其周边商品在平台销售额已超3亿元,超200万人购买,其中盲盒、手办、卡牌等潮玩类商品成交超过2亿元,并由此涌现出了多家千万元级的店铺。
虽然最新周边销售数据尚未披露,但从“一吒难求”的盛况中可以想见《哪吒2》吸金能力之强悍:盲盒卖到断货,衍生品隐藏款二手平台溢价数倍,艺术设定集预售破亿元,450万包联名卡牌短时间售罄,甚至湖南某玩具厂日产40万件周边产品仍供不应求……
国产优质IP不断崛起,为国产“谷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虽然国产IP在崛起之后,还有待进一步壮大,与国外顶级IP还有一定差距,但一系列像电影《哪吒2》、游戏《黑神话:悟空》这样,由中国资本立足中国主场、中国团队创意制作、展现中国文化风格的文化作品,昂扬出海,在海内外掀起中国文化热,正展现出中国文化保护传承并创造性发展大有可为。
“大鹏一日同风起”,国产IP有望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03
绝美“谷子”是如何长成的?
“太美了!”“惊为天人!”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爱好者分享自己心爱的“谷子”。设计是否惊艳、工艺是否精致,是影响爱好者是否购入“谷子”的重要因素。
“谷子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正是围绕IP来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及生产。
依托我国发达的轻工业,国产“谷子”在设计、品类、材质上不断升级,涌现出更多元、优质的商品。
以《哪吒2》为例,“谷子”种类多达数十种,围绕同一IP形象,不同衍生品开发企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卡牌融入了国风元素与创新工艺,光栅卡以裸眼3D技术增加了可玩性;亚克力色纸在制作中采用特殊的细闪工艺,在闪光灯的照射下,会呈现闪闪发光的炫彩效果;盲盒不仅还原了电影中的经典名场面,还做了不少二创设计……
除了在设计和工艺上发力,中国企业还探索为“谷子”注入更多“科技感”。
传统谷子,虽然被消费者赋予了情感价值,但终究是“不会说话的纸片人”,缺乏互动性,国内有科技公司将“谷子”和AI技术相结合,旨在推出可以和消费者进行双向互动的“智能谷子”。
比如,有企业正在研制装有智能装置的“娃包”(用于携带和保护周边娃娃的包),消费者背着这样的智能“娃包”出门,“娃包”如果识别出附近有用户喜欢的火锅店,就会问用户要不要去吃,就像真实的朋友一样,满足用户对深度情感陪伴的需求。
而在开发流程上,国内不少“谷子”也实现了“IP开发前置”,做到了“影品同步”。
国内某盲盒品牌介绍,其与《哪吒2》的联名产品开发历时1年半,这样既保证了产品品质,又做到了和电影同步上市。版权方也表示,早在两年多前,便开始规划相关衍生品的授权工作。开发前置、影品同步,使得影视作品和衍生品相互助力、热度翻倍。
虽然相较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我国IP衍生品产业还处于相对早期发展阶段,存在同质化严重、版权保护不足等问题,但“谷子”不是一天长成的,产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加强版权保护,完善商业化开发路径,打通全产业链,定能进一步挖掘出国产IP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开启新的商业蓝海。
04
“谷子”如何爆改商场?
在“谷子经济”的产业链下游,各类谷子店,即售卖“谷子”的店铺,在各大城市商圈迅速铺开。
据相关报告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月,全国共有52家二次元零售品牌、1300余家线下门店,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海量的个人谷子店。
“谷子”这一新事物为线下商圈带来了新活力,不仅“谷子店爆改老商场”等话题登上热搜,众多热门商圈也纷纷投身于“次元”潮流,积极引入二次元元素。
在北京,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的地下二层,谷子店一家挨着一家,成为北京“吃谷”的必打卡地。
时间回溯到2023年,王府井喜悦虽然地处王府井大街这一黄金地段,但传统的商业业态已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工作人员在市场调研中察觉到二次元经济的崛起,开始从一些小规模的二次元主题活动试水。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活动所带来的客流量远超传统业态。
之后,王府井喜悦加大投入,将地下二层“爆改”为二次元主题空间,不仅吸引了本地年轻客流,也成为外地年轻游客的打卡地。王府井喜悦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后,2024年营业额远超预期,是改造前同期的两倍,其中,二次元部分营业额近1亿元。
据相关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底,国内一、二线城市的超过60个核心商圈都在积极打造二次元消费地标,包括上海的百联ZX创趣场、武汉江汉路的X118、成都的天府红、西安的小寨银泰城、广州的动漫星城等。
这些商圈通过引入IP授权门店、地区首店、IP快闪活动,迅速聚集人气,吸引大量打卡、休闲的年轻人,为实体商业与二次元文化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更多可能,有效打造了新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热点,成为零售行业的重要新风口。
05
“谷子”怎能野蛮生长?
“谷子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关于“谷子”价格和“谷圈”纷争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热潮背后也需冷思考。
今年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年度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吃谷人’消费陷阱难维权”问题位列榜单第八名。
一方面,由于部分限量版或海外发行的“谷子”不容易买到,消费者会选择代购、拼团,或在二手平台购买。大量交易在私域进行,没有平台的保障和监管,由此产生的拼团团长跑路、消费者被骗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进行诈骗。
另一方面,谷子消费群体中有大量未成年人,一些未成年人痴迷“买谷”,为集齐周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一些“谷子”商家采用“盲盒式营销+概率性销售”模式,可能会引发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并带来资源浪费。
同时,还存在恶意“炒谷”现象,有的爆款产品被炒成天价,出现价格虚高,诱导部分消费者单纯为高价转手而“买谷”。
“谷子经济”的未来,应该是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而非一时的营销狂欢,绝不能任其野蛮生长。给予科学引导,营造清朗的行业发展环境,迫在眉睫。
在供给方,已经有更多正规公司入场,要坚持正确导向,拒绝低俗内容和诱导式销售;在消费方,要倡导理性消费;在监管方,要完善监管、维权、反诈、防盗版等机制,严厉打击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日,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管局正式发布《黄浦区二次元衍生商品和服务经营合规指引》,支持和规范二次元衍生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行为,推动企业诚信经营,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线。
此前,盲盒作为新事物蓬勃发展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为盲盒经营划出红线,推动盲盒经营者加强合规治理。如今,“谷子经济”突飞猛进,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出台相关规范,引导其良性发展。
“谷子”虽小,影响却大,它一端着连着IP衍生这一新兴文化产业,一端连着实体零售的新业态,同时与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多方协同,完善全产业链,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出更多优质“谷子”,既能让产业发展和消费市场结出硕果,又能丰富年轻消费者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