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民俗谈

虎林的八月十五

  把炕上小饭桌,搬到院子里,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桌上摆着一包月饼,一盘切开的大红西瓜,几个红透的洋柿子(西红柿)一大盘煮熟的青毛豆,还有几串从山上采回来的野葡萄,两盅白酒;桌角上,放了三叠过年给祖宗才能烧的黄纸,还有一箍香(这些都是春节才用的)使桌上气氛显得格外肃穆庄严。孩子们围在周边,静静地,望眼欲穿地看着小东山,时不时地瞄瞄那个迷人的月饼包。
  月亮啊,快出来吧。可是,月亮躲在山后,就是沉得住气。
  ——这是建国前后,虎林民间过八月十五的仪式——
  中华民俗中,中秋节,是一个赋予自然现象以人文意识的特殊日子,把实物人格化了。以实有物象为依托,形成物象崇拜;二月二,龙抬头,也是物象崇拜日,但它只可意会(龙),不可目睹。只有月亮,翘首以盼,既可意会,也可目睹。因此,大江南北,八月十五又叫“月亮节”
  月亮啊,快出来吧,出来吃月饼啊。

  供桌上,摆着许多好吃的,首当其冲是月饼。
  今年的月饼什么样?不知庐山真面目,油纸包成圆柱型,一块花花绿绿的方纸(商标)封顶,纸绳捆扎,神圣而魅力无穷,一年可就今天这一次;西瓜是奶奶储藏的,不知藏在哪里,今天晚上神秘现身;毛豆,自家地里的,青碧鼓胀,盐水一煮,风味别致,它可是我们童年中秋,可以随便饱尝的佳肴,因为自家地里有的是。
  中秋,还有一种值得期盼的美味——“甜杆”,在不知水果为何物的童年,让我们垂涎不已;状如高粮秸,一节一节的,比人还高,自家地里就有;吃法和甘蔗一样,掰节成段,剥皮咀嚼,嚼后吐渣,这种吃法让孩子觉得新鲜有趣,可以比比谁吐得更远。可是它上不了供桌,为什么?难道嫦娥不喜欢咀嚼,还是玉兔怕割破嘴唇?不得而知。
  那是建国初期,我的学龄前,百废待兴。
  月饼的魅力,难以言喻;和三十晚上“光腚糖”一样,一年只有一次;新鲜水嫩的苹果、梨、桔子,甘蔗,什么模样?天知道。
  但,那却是我们幸福的童年。妈妈说:
  “现在多好,没有‘胡子’进院就抓鸡鸭,没有土匪开仓抢粮,没有警察耍横,大姑娘不用往脸上抹锅底灰过日子了。”

  月亮升到一杆子高,爷爷小心地解开月饼包,圆圆黄黄香香的月饼,华丽地展现身姿,爷爷把它摆在盘子里,郑重地点上一炉香,点燃烧纸,浇上白酒,郑重地跪下,向供桌,向月亮,向老天,叩了三个头,我们鱼贯效行。
  月饼终于可以到口了。十字切开,一人一角,小口抿尝,其味清香(直到今天,不是童年那种清香的月饼,我都认为不纯正)妈妈用牙尖咬了一口,塞塞牙缝,剩下的,掰成两块,分给两个最小的孩子。
建国初期,我童年的中秋。
  那祭月的仪式,虎林村村屯屯都叫“圆月”(民俗学上叫“祭月”“拜月”)来自辽宁山东老家。这个节日,现在,地位仅次于春节;史上,它和春节并驾齐驱,不分伯仲(特别是皇家)隆重摆设供桌,跪地焚纸烧香,叩头,陈列美酒佳肴,春节,也不过如此。
  虎林,满族人跑马占荒,历史悠久的黑土地上,满人全盘接受了汉族的中秋,仪式和汉人的几尽一模一样;所不同的,仪式后,满人多的地方,开始唱唱歌,跳跳舞。这让汉人自愧不如。辽宁、山东闯关东的人,没有歌舞遗风,尤其虎林,只会搂锄杠,自嘲为“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

  长大了,上学了,想的事儿也多了,曾问过“圆月”为了什么?爷爷的回答,可分为三点:一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二是“杀鞑子”,三是图个庄稼无病无灾。
  杀什么“鞑子”?
  高中毕业(文革期间)回生产队再教育,八月十五,队里杀猪,按户分肉。人民公社化后,杀猪分肉的节日,只有两个,一个八月十五,一个春节。尽管文化大革命,尽管大破四旧,八月十五中秋节,仍然沉淀于华夏子孙的心中。摆供桌祭月,被视为封建迷信,太显眼,免了;杀猪分肉,照旧例行,让家家吃顿饺子。什么旧风俗,揣着明白装糊涂,得过且过;没这顿饺子,这节就没滋没味儿,就不叫八月十五,就活得没意思。这就是当年虎林的生产队。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为什么要圆月?地头地脑,社员们各抒己见——
  “就是让你吃口月饼,吃顿饺子,解解馋呗。”
  “供供月亮,好保佑咱风调雨顺吧?”
  “也不能一年到头老是黑天瞎火没个亮儿啊,求求月亮出来给照个道吧。”
  “上面不是有嫦娥吗,孤零零的怪可怜,给她月饼安慰安慰,都是娘胎里生的。”
  “那毛豆,不就是兔子爱吃的吗。”
  “可不能让兔崽子祸祸豆子,给嫦娥月饼,就是叫她保庄稼。”
  “什么这个那个,我看就是不过不行,老祖宗的规矩。”
  “还有‘杀鞑子’”
  “杀什么鞑子?”
  “谁他妈知道。”
  “有机会吃口月饼比什么都好。”
  这就是那时虎林农耕劳动者对中秋节的普遍认识。

  史书典籍里说,自古,八月十五就倍受青睐——“起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唐,盛于宋”,更隆重于明清。
  周时,拜月,发端于君王诸侯家,流入民间后,成为一个大节日;宋朝,特别是南宋,中秋节和年三十一样,要来个不眠之夜,歌舞灯火,通宵达旦。
后来,宫廷民间,特别是明清两朝,祭月拜月,皇家带头,仪式固定而隆重,供品必不可缺的主角是月饼和西瓜。要的就是一个“圆”劲儿——团圆,圆满,圆梦;民俗,把中秋祭圆祈圆这一意义,凝成内核,各地有不同的添加,但内核不变。
  为什么普天下非要这个圆?
首先,老百姓第一诉求是家庭家族团圆。农耕社会弱势群体无力左右大局,更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留不住家中主要劳动力,又不忍分离骨肉亲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置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大集群的无休止的兵役,连绵不断的征战,能不断子绝孙吗。弱势群体苦不堪言。
  兴师动众的,还有兴修水利等大工程(如督江堰,大运河)还有历朝历代大规模的边防工程(如万里长城,边境军营、防御工事)还有大面积旷日持久的瘟疫,大面积命悬一线的荒年饥饿——“路有冻死骨”——还有洪灾水患,家破人亡;还有山崩地裂,房倒屋塌……骨肉分离,夺命断生的事如影随形,人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企图求助强大的外力扭转局势。求外力协助自主命运。
  求外力保团圆,是千百年来弱势群体迫切惨淡的诉求。
  老百姓圆月的另一个诉求,便是嫦娥和后羿的圆。月宫里演绎着凄美的嫦娥和后羿的爱情,和七七牛郎织女相会一样,八月十五是后羿探亲嫦娥日,一年仅圆此一次。其故事,悲怆颠簸,爱恨交加。
  人们希望天下爱情圆满,特别是分离夫妻的团聚。
  有钱有势的强势群体,更希求圆,要儿孙满堂,要荣华富贵,要国势强盛,要边防巩固,要商运亨通,要财运健旺,要金榜题名……桩桩件件,都要圆满。渴求圆满,渴求完美,渴求如愿,渴求护佑;求助月神,就成了他们廉价且乐此不疲的选择。
  守信,温和,缺了能圆,失而复得,得而完璧,完而如初,高居于天上的明月,就成了人人求拜的理想偶象。它圆,它亮,它总能失而复得,如愿以偿,它一视同仁,它魅力无穷。

  月饼的身世很传奇。
  史籍载,盛兴于大宋的圆饼,日常面食而已,因酷似圆月,有幸成了后世祭月必须的佳肴;因身份荣升,身家也就荣华,腹中逐渐有了蜜糖,有了果仁,有了青红丝;容貌,也越来越奇,弧弦分明,体态亮洁,颜面铸字嵌花,鹤立鸡群。成了大江南北,专职祭月的“月饼”。
  民间,另有个令人兴奋不已的传说,把“月饼”的诞生,演绎得慷慨激昂。这就是我爷爷说的“杀鞑子”——
  朱元璋灭元建明,为统一起义时间,在圆饼里藏了纸条,让老百姓八月十五月出后吃圆饼,掰开,纸条上写着“杀鞑子”,于是,各地百姓拿起棍棒,打死“鞑子兵”。从此,元灭,明兴。“鞑子”系汉人对蒙人的蔑称。
  从此,圆饼成了立国兴邦的功臣,功成于八月十五,从此,圆饼更名“月饼”成为祭月的当家祭品。文革前,虎林人(特别是农村)普遍知道中秋“杀鞑子”,至于谁杀?为什么杀?怎么杀?不甚了了。
为圆月,和老天同吃一顿饺子,以示诚惶诚恐之诚挚,这是北方,特别是东北人的中秋必有佳肴(南方没有)也是虎林圆月的必须,生产队可以理由充足地杀猪分肉,包饺子。

  月亮可不光圆,不光亮,不光温和,不光一视同仁,它还有宫殿,园林,还有嫦娥,吴刚,玉兔,蟾蜍。他们怎么来的?史上,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劳动民众,用幻想把他们送上去的。人们希望它有,于是便无中生有,口口相传,绘声绘色,众口烁金,它就顺天应人地有了;也真的牵肠挂肚,感人至深。
  不管嫦娥是被迫,还是偷窃,人们一心希望他和后羿,夫妻团圆;不管玉兔蟾蜍为谁捣药,解除痛苦,普施安康,就是吉祥圆满;不管吴刚犯了何罪,接受改造,尽力砍树,就是在为复圆奋斗。民俗,把他们一律视为神——“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不神吗!
  他们都直截间接践行着圆。

  既然为了一个圆,为什么非八月十五呢?难道别的十五,月就不圆了吗?
  这是农耕者圆月的一个主题,就是我爷爷说的,图个庄稼无病无灾。
  农耕社会,农时为度,八月,农事相对清闲,可以分心别务了;正值天清气爽,庄稼长势已轮廓分明,长势健旺时,祈求风雨霜冻,熊猪虫鸟,不来为害,确保丰收;长势欠旺时,祈求风调雨顺,光暖温衡,增旺助长。祭月,以求如愿。八月,正当时。
  确保丰收,也是一圆。

  八月十五,天清气爽,既宜祭月,更宜赏月,既可心仪,又可眼观。物象节的优越性。
西方的父亲、母亲、情人等节日,先有客观物象,后找时间节点,也是物象节。但是,比华汉中秋节来得晚多了。
  把天文和人文凝结,把月亮神秘化,人格化,让物象承载喜怒哀乐,让自然物象煥成出人的精神动力,这种做法,辉映着中华民族的人性智慧。
  如今的中秋,赏月,成为第一诉求;求圆保圆的内核,不再当务,必竟,天下太平,科学发达。
  圆月——月圆——人兴——运旺——国富民安。
  这就是华夏民俗的中秋吧。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省虎林市乡土作者。发表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文艺论文、格律诗、歌词。诗歌获过全国民间文艺“颐和园杯”一等奖,相声和歌词获过黑龙江文联赛事创作二等奖。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