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广东深圳市一名小学生突发心跳骤停,经老师使用安装在学校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施救后,安全脱险。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深圳市公共场所已安装AED逾4.3万台,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骤停患者。(见7月12日《人民日报》)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AED是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在“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AED,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几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这说明,公共场所配备AED不仅是公众的呼唤,也是法治的要求。

  近年来,很多地方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普及AED的覆盖,逐步建立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推动实现在关键时刻“有得用”“找得着”“用得好”。然而,有调查发现,公众对AED认知水平不高,“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普遍存在。提高AED配置率,同时,也要普及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关键时刻让更多人会用、敢用AED。

  一些地方探索构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介绍,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12个急救培训基地,每年拿出上万个名额,面向全市年满18周岁零救护基础市民开展免费培训。同时,完善地方法规,给善人善举以充足底气。

  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是重要一环。比如,将急救培训纳入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把心肺复苏和正确使用AED作为小学健康教育的必修课;交通枢纽工作人员、运动场馆教练员等相关行业人员,经过AED培训才能上岗,等等。

  有“救命神器”,还得有“救命神技”。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急救技能,使公众会用、敢用AED,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急救设备的作用。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