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屋顶的地方不能抽烟”。2015年6月,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施行。十年来,本市室内场所吸烟率显著下降。基于此,我们将目光投向了烟雾缭绕的其他空间。

  媒体调查发现,很多烟民扎堆于露天公园、餐厅和写字楼门口等室外场所吞云吐雾。这种“游烟”要不要管?怎么管?

  “史上最严控烟令”剑指“带顶带盖”的场所,这使得许多烟民认为,但凡室外就可以抽烟。尽管《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规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是明确禁烟的。然而,具体包括哪些情形,露天公园、餐厅和写字楼门口这类算不算,并没有明确规定。当这些地方被烟民和管理人员认为是控烟条例的“模糊地带”乃至“合法地带”,规则的刚性自然就越来越弱了。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消灭禁烟盲区,还是要补齐监督不足的短板。一方面,相关制度规范有必要及时完善,对“人流量”的标准与描述进一步细化,把纸面上的倡议变为可执行的条例。有控烟责任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法律条文,继续把弦绷紧,一以贯之、常抓常严。另一方面,室外场所客观上仅靠人力很难覆盖,不妨借助科技力量进行技防。比如,可以在室外场合多布置一些烟雾报警器与人脸识别探头,精准劝阻吸烟行为;陌生人碍于面子不好劝阻,可以借鉴交通违法的“随手拍”举报办法。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实现对禁烟区的无死角监督并非不可能。  

  控烟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年来,北京市成人吸烟率由23.4%下降至19.9%,尝试戒烟率提高至41.8%,青少年吸烟率降至1.1%,社会共治成效已经显现。随着控烟范围越来越大,烟民数量越来越少,未来“一根烟”的管理难度必然大幅增加。就拿“边走边抽”的“游烟”来说,室外吸烟点如何设置?谁来负责劝阻管理?超大型城市如何高效监管?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行制度与实践上的探索,最终形成可落实的方案。

  控烟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乎公共环境,没有人是旁观者。人人参与,共同把过去无视的小节管起来,我们方能告别烟毒之害,畅享健康生活。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