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奎老师在制作大提琴
一、祸从天降
一九七七年,大年三十上午。
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拉开一对新婚夫妇的洞房门,神色严肃,口气冷峻:
“门外对联谁写的?”
新郎认得,来人是虎林县公安局局长王天臣,天天在洞房窗外接水挑水,他认得局长,局长不认识他。他的洞房,就是他平日居住并给居民放自来水的“水楼子”——路边一间小平房,自来水公司居民供水点。
新年了,新婚洞房外门上,新郎自己措词,自己走笔的新婚新年新春联——
城乡两地粮
工农一家人
横批是——
如此平等
公安局长来挑水,看到了:
“谁写的?!”
大惊失色的新郎说“我写的,怎么了?”
“怎么了?明知故问!社会主义社会不平等吗?成乡都有粮不好吗?看你小小年纪,就对社会不满!”
小两口面色煞白,手足无措,新娘赶忙倒盆开水,拿块抹布,到门外蹭下了对联。
“工农一家人,不平等?”
新娘很会来事,进屋拿出喜糖喜烟,满脸是笑地招待来人。新郎向局长讲述他写这副对联时的心路历程:
新婚,新年,远在三四十里乡下的岳父岳母,为新婚女儿准备了鲜菜,干菜,粗粮,细粮,猪肉,鸡鱼,可是新郎找不到车,运不回来,远水解不了近渴。年根了,新郎不免自责而沮丧,于是有了如此对联。
局长听了,神色凝重:
张忠奎老师在倍大提
“正月十五后,你到公安局去一趟,找我。”说罢,转身出门。
新娘,失魂落魄,望着新郎;新郎,成了霜打的茄子。这个年,注定水深火热。
新郎叫张忠奎,虎林县自来水公司职员。
这个年,别家喜气洋洋;张家阴云密布。“到公安局去一趟”,这不就是要收监吗。想来想去,全家觉得这个局长,又可恶,又有点良心,不管怎么样,他总算让新郎新娘过个团圆年,过了正月十五再进局子。可是,这个年,注定度日如年,赴汤蹈火。
老母亲准备好了换洗衣物,包了个大包袱,对儿子说:
“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或许你命中该有此难吧,不用怕,自古,杀人犯还有特赦的时候。宋江写反诗,不也活下来了吗。”
老母亲强忍泪花,告诫儿子,
“在里面好好改造,我估摸着两年三年够了,你媳妇,接我那面住去,我会好好照顾她。”
二、反动分子张忠奎
初中时代,文革停课闹革命,文化学习被大字报、大辩论、打砸抢,代替了。一心想有点儿本事的张忠奎,一遍一遍看毛主席诗词,偷偷学起了写诗词,没想到,大祸临头。
风吹街边树,
青枝唱又弹。
低头思远路,
望程不平坦。
张忠奎老师在制作大提琴
一九六八年,照葫芦画瓢的这首诗,被同学偷看了,立马报告给驻校军宣队,军宣队立马组织批判。
“你在思什么路?社会主义道路不好吗?”
“前面不平坦吗?社会主义道路不平坦吗?”
“你个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打倒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张忠奎!”
后来,又查出他还有两首“反诗”:
港城灯火
香港繁华任遐想,
隔岸远望灯辉煌。
不虚此行见世面,
一夜无眠到湛江。
沸腾的电厂
沸腾电厂雾茫茫,
列车汽笛嘶鸣响。
烟囱吐云遮天日,
昼夜发电输四方。
查出这两首反诗,对他的批判加剧:低头弯腰,拳打脚踢,隔离反省,派人看管。
“香港辉煌?难道社会主义中国不辉煌吗?”
“烟囱吐云遮天日,社会主义没有光明吗?”
“谁叫你反党反社会主义?”
“谁叫你崇洋媚外?”
定性结论写进了档案袋里——“思想反动学生”。
张忠奎就背着这样的政治名声,走向了社会。一个少年要学点本领,却落了个反动;一个才艺幼芽,刚露头,就寒霜临顶,霹雳闪电,这就是他的初始人生,刚出窝的小家雀,就被拔了毛。
三、小木匠的心机
别看他被戴上了反动帽子 ,别看他腿脚残疾,别看他黄嘴丫子没去,思来想去,他用书本猛敲自己脑袋,大喊:
“我不服!”
母亲慢条斯理鼓励他:“古代能人,也都多灾多难,别怕,顶过去就好了。”
人们对张忠奎的第一印象——腿脚残疾,深入了解的人,认为他实在是个不平常的残疾人。
张忠奎老师使用的各种工具
虎林艺坛上,吹拉弹唱舞,单项独秀的,比比皆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的,为数不多。张忠奎,能拉弦,能吹管,爱摄影,会书法,下笔散文流情,口赋诗词铿锵;出类拔萃的是,能把伤残破旧的乐器修葺一新,能无中生有,制做崭新的乐器;能操刀雕凿,木板出书法;少年时代就砺练成细木巧匠。如今,已是虎林诗坛、联坛,乐坛、影坛,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
少年时,不幸一足残疾,中年后,竟又冠心支架。如今,用他的话说,“靠药活着”。但是,只要睁开眼,支起身,不是遣词赋诗,奋笔作文,就是吹曲拉弦,锯木铇板。
“老天给我一天,我就这样活一天。”
他活得很不容易,也活得十分顽强,十六岁,就进了虎林镇街道木工作坊——时称“老头队”——学木工,椅子板凳,炕柜地桌……
师傅告诉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了得到利器,星期礼拜,他只身一人,骑着哗啦作响的自行车,近郊远乡,走村串户;去过连山供销社,新乐供销社,太和供销社,红卫供销社,;平原、义和,桦树等十几个村屯……逐户访问,在供销社门前贴收购广告;中午,坐路边吃自带的大饼子,咸菜疙瘩小。一心只为收购小日本逃跑扔下的“洋落”——木工工具。小日本的木工家把什,型制巧,做工精,刃口好,做起活来得心应手。一户,又一户,五把槽铇到手了,他喜不自胜;两把不锈钢拐尺,多把刀锯,难得的对缝铇;光是凿子、扁铲两样,他就收购了四十多把;收购所获,林林总总,花样繁多,他心花怒放。
最珍贵的是一把“收根”,专门清理狭窄的槽沟,使之清洁光滑的刃口工具。中国木工工具中没有此物。
张忠奎老师使用的各种工具
最有价值的是“夹背锯”,日本早期木工工具,即使在日本本土也很难见到,名副其实的文物级别。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三年的工资全搭进去了(他当时徒工工资18元)老母亲知道了,塞给他攒了又攒的一点儿钱:“拿去吧,干正经事要紧。”
日本的老式燕尾铇,虽然精致,但槽宽和槽深,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适应不同宽窄深浅的需求,张忠奎决定对其进行改造。他画图,试制,再画,再试,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终于改造出一个可以伸缩变动,随心所欲的新式燕尾槽铇。老师傅看了,惊讶,亲手一试,赞不绝口。
利器在手,日夜苦练,一年,两年,工夫不负苦心人,老师傅仔细端详他的成品,满意地说:“拿得出手了。”
四、木艺情缘
虎林镇街道产品展览会上,草编,线编,刺绣,粘贴,绘画;悬框的,贴墙的,立地的,摆炕的;大立柜,高低柜,小茶几,幼儿椅;出口的,内销的;办公用,家居用,花色繁多,琳琅满目。
木工产品展台前,人们,特别是大姑娘小媳妇,对一排小书架,梳妆台,小茶几,小坐椅,赞不绝口,做工精细,小巧玲珑,浑然天成,令人留连忘返。
这些产品的创意和制做,就是刚出徒的青年木工——张忠奎。
精致的细木工制品,特别是那小巧玲珑,见所未见的梳妆台,深深地吸引了虎林镇纸箱厂的一位漂亮姑娘,姑娘一门心思要见见这位能工巧匠。有人说“见他干啥?一个瘸子。”
瘸子?瘸子也要见,看看庐山真面貌。终于在虎林镇木器厂院里,见到了残疾才俊“小木匠”。姑娘的眼光没有嫌弃,小木匠满脸惊疑。一来二去,日久生情,终于到了谈婚论嫁。麻烦来了,姑娘家死活不同意,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决不能嫁给残疾人,老娘以死相胁,无奈,鸳鸯洒泪两分离。
光阴如箭,两个各自成了家,爱情不在友情在,婚后的日月,两家主妇成了好姐妹,两家男子汉成了好兄弟,时常走动。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这,是张忠奎慧心佳艺,拙木成巧器衍生的青春情感佳话。
张忠奎老师制作的大提琴
听说有张忠奎的产品,公安局长王天臣特意赶来看看,在精致的展品前点上一支烟,严肃地说:
“你明天到我办公室去一趟。”
“好好,”张忠奎笑着,指着自己的展品:“局长你给我多提意见哪。”
局长已经走了。
第二天,公安局长办公室里,王天臣点上一支烟,说:
“出息了,小子,好样的,”拉开破损的卷柜门,拿出一盒“龙井”:
“给你,晚上熬夜时喝喝。”
局长交给他一项任务:把局里破桌椅,烂卷柜,全部修好。限期半月。半月后,省公安厅要来视察工作。
这是他的手艺第一次被社会认可。
五 智巧修造
有志者,事竟成。细木精工的年轻才俊,被许多单位盯上了,自来水公司捷足先登,把他格外挖到自己麾下。从此,他告别了“老头队”,成了国家正式职工。他写写画画,文笔出色,领导格外器重,进了公司办公室,文秘了。
心灵手巧的小木匠艺情炽热,满怀信心地踏入了音乐天地,业余学拉二胡,吹薩克斯。天长日九,碰到损坏的乐器,木艺在身,不忍它们粉身碎骨火中成灰,于是动手修复。这一修,变废为宝,起死回生。于是,活计盈门,熟悉不熟悉的求助,接二连三。
二十多年里,他修过缺胳膊少腿的古筝、琵琶,大阮、中阮;修过肉烂骨折的柳琴、杨琴;修过掉了头的吉它、开了膛的小提琴、大提琴;修了百余把腰断肚子破的二胡。
十多年前,他给我做了把二胡,油漆得锃明瓦亮,和内地专业作坊有得一拼。
二〇二一年的一天,我去乐海艺校看望老朋友,声乐教师费继梦,在拉二胡,对我说:“你听我这把二胡怎么样?”我仔细听了听:“不错,很不错。多钱?”
“张忠奎做的,赠送,比我花近两千块买的还好。”
比花钱买的还好,我也深有体会,我花八百、一千四,先后买了两把京胡,全都杂音刺耳,经张忠奎拆皮重包后,音色纯净多了。他先后给我包了四个仿生皮京胡筒,各个过得硬。
为了给我包京胡筒,他自掏腰包买了配件,做成包筒模具。京筒包皮模具比二胡的小多了,精度要求也高多了,包起来很讲技巧。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做了四十七把中高低音二胡;做了两把小提琴,两把大提琴;完达山的红松、白松,色木,椴木,音色浑厚的核桃楸板,都是他手下的好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扬琴,变401型为402型,音域扩宽了。很不容易。
修旧如新,甚致修旧胜新,化腐朽为神奇;巧思出奇,制做成品,令人叹为观止。张忠奎——虎林史上绝无仅有的器乐奇才。
张忠奎老师制作的各种二胡
六 原来因祸得福
当年因新婚对联,被公安局长传唤的新郎,蹲过局子吗?
那个水深火热的新婚春节后,提心吊胆的张忠奎去了公安局,进了局长办公室。王局长点上一支烟,严肃地递给他两张纸:
“拿回去,填上,单位盖上章。”
收监表?张忠奎脑袋嗡地一声,眼前发黑,转身要出门,可是,残腿不听使唤了。
“坐下,”局长口气严厉:“对联,还得写,好好写,写歌颂党和社会主义,歌颂毛泽东思想的,写好了,拿给我看。”
局长又点上一支烟:“你还年轻,不要小小年纪就牢骚满腹,要多看报,按毛泽东思想办事,做个进步青年。”
张忠奎连连点头,踉跄地出了公安局大门,惊恐万状地在灿烂的阳光下,看手中那两张沉重的收监表,突然两眼放光,脸上飞笑,原来这是两张“农转非”户籍表,她的农村籍新娘可以吃城镇粮了,可以享受城镇居民的布票、油票、肉票、肥皂票了,喜从天降。这可是别人等了几年也难到手的事啊!
七、忙碌夕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的新郎,已鬓雪华颠,心脏支架。专辟的木工作房里,工具琳琅,板材陆离。
日式拐尺
几十把日本木工家把什,擦拭一新,珍藏在这里,如今,已是成套的难得一见的文物了,其种类花式之全,在国内个人收藏界里,凤毛麟角。
几乎每周都有几天,在作房里挥汗如雨,给亲朋好友修理制做,家具,乐器……多少年来,手上活儿接连不断,却从不收钱;不仅不收,还时常倒搭,给我做的二胡,轴、弦、弓、为我制做京胡包皮模具,全是他搭钱购的配件。
木工房里,好多块一人多高修狭的红松板上,雕刻着清爽流畅的书法文字,漆光荧荧,那是他书他雕他母亲的家训。
慈母,农家女儿,不识一字,却广闻博记,前人睿语,里巷珠玑,融会于心,相夫教子——
严教子女
穷勿丧志
谦恭善良
终身求艺
…………….
张忠奎老师母亲留下的家训,他为了传承后人牢记家训,亲手将家训雕刻在木板上。
张忠奎残而砺志,弱而求强,锲而不舍的人生信念,与其睿智之母的早期谆谆家训密不可分。
吟诗作对,抒情砺志,伴随他的平生。二〇二三年,虎林诗词联协会,为他开了“张忠奎诗词创作研讨会”,评价极高。
至今,每周,必背上他的薩克斯,到虎林文化馆管乐团去活动。
鸟语花香——冰天雪地,身残志不甘的他,行走在坚韧不拔的人生路上。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省虎林市乡土作者。发表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文艺论文、格律诗、歌词。诗歌获过全国民间文艺“颐和园杯”一等奖,相声和歌词获过黑龙江文联赛事创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