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HPV”作为关键词开始悄然流行于众多媒体平台,成了女性闺中私密热议的焦点之一。HPV的“特殊”感染途径、与宫颈癌的“神秘关系”,加之市场上铺天盖地的HPV疫苗宣传,使得不少女性谈HPV色变。国内市场一度出现HPV疫苗“一苗难求”的现象,很多人不惜远赴海外接种……HPV,让不少女性产生了恐慌 。
为HPV感染“正名”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的英文缩写。该病毒主要在人类的鳞状上皮组织(如皮肤、生殖道肛周皮肤、口腔等部位)中生长繁殖。HPV的家族非常庞大,有200多个分型。根据导致癌症的可能性,可把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其中,高危型有13~14种,低危型有20~30种。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导致HPV感染常常被“标签化”“妖魔化”。正确认识HPV感染,是走出恐慌的第一步。
HPV感染≠私生活不检点。HPV感染非常常见,约一半的年轻女性都会在开始性行为后的3年内发生至少1次HPV感染,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可能性高达80%。
即便没有性接触,也可能感染HPV。公用的坐式马桶、浴缸,HPV携带者使用过的浴巾、毛巾等用品中都有它的存在。任何人都未必能永远躲过HPV的攻击。
HPV感染≠患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每100个没有宫颈病变的女性当中,就约有10人正在经历HPV感染。对于HPV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员来说,从感染到致病需8~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这一过程中,它们中的80%都会在6~8个月内被人体自身免疫清除。因此,往往HPV感染与痊愈都在悄无声息中发生。HPV感染后机体未能自我清除病毒,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HPV感染,筛查+预防>治疗。中国工程院院士、妇产科专家郎景和说过,宫颈癌是常见HPV感染发生的偶然事件,却具有必然性。因此,及早筛查、及早治疗才是预防宫颈癌的有力手段。
理性看待HPV“疫苗热”
到目前为止,接种HPV疫苗被认为是宫颈癌一级预防措施中最重要的措施。然而,面对目前国内HPV疫苗的一些乱象,专家呼吁:先了解、再行动。
HPV疫苗的“价”(英文为valent)是指能预防HPV型别数目,价数越高,预防的疾病范围越广,通常情况下价格越贵。我们常见的二价(2v)、四价(4v)及九价(9v)疫苗是针对2种、4种以及9种HPV类型来进行设计的。中国人的宫颈癌患者中有76%是由HPV16型引起,7.8%是由HPV18型引起,也就是说,在中国,超过80%的宫颈癌都是由这两种病毒引起的。因此,二价HPV疫苗对国内人群的感染预防率很高,达到84.5%,高于全球平均值。如果以预防宫颈癌为目的,二价疫苗已可满足需求。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接种四价、九价疫苗。
近年来,“和女儿一起接种HPV疫苗”在许多一线城市流行。接种HPV疫苗,真的越早越好吗?
一名女士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种九价HPV疫苗 刘颖 摄
在青春期时广泛普及HPV疫苗接种是防控的关键。2022年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适宜年龄为9~45岁,与欧美国家相同,并且随着国产HPV疫苗的问世,价格也更加亲民。
但HPV疫苗不是万能的。HPV有上百种亚型,即使目前HPV覆盖类型最广的九价疫苗也只能针对9种HPV类型进行预防。还有很多有一定致病能力的HPV是没有相应疫苗的。
“双丝带”在行动,两癌筛查任重道远
年轻的性活跃女性子宫颈部位HPV感染率最高,感染高峰年龄为20~25岁。鉴于我国目前宫颈癌发病年龄的特点,推荐筛查起始年龄为25~30岁。筛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年,可每年一次。如果筛查发现HPV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提倡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免疫力,同时洁身自好、注意个人卫生、使用工具避孕等,避免和性伴侣间的相互、重复感染。
在推广接种HPV疫苗的同时,普及预防宫颈癌知识、健康生活宣教在宫颈癌一级预防中仍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运动、合理饮食)、建立健康的性观念(推迟首次性生活时间、固定性伴侣等)、鼓励工具避孕保护、避免多次意外妊娠对宫颈的伤害都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手段。
对于父母来说,对子女进行正面心理和生理卫生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性教育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持续走高,平均每年以8.7%的速度增长,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政府即开始努力推广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活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将女性宫颈癌筛查率提升至80%。但由于各种现实情况制约,我国宫颈癌筛查率普遍较低,即便是筛查情况较好的东部城市群也仅有31.3%,筛查推广任重而道远。(作者王晨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治医师;孔为民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