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加速链接的“网状世界”呼啸而来。
2024年的第三天,第一批直连手机的星链卫星已经上天,成功实现手机与卫星的直接通信。26亿尚处于网络稀薄的山地、沙漠、海上的人们,贴近了手机直连卫星、畅通直接联络的可能。
一个巨变发生在昨日世界去往未来世界的虚与实、人与机、时与空之间。这一变化与其最大的变量——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生物计算、空天一体化等,指向一个共同的进化结构——“网”。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网,越织越密,无边无际。不知何时将启动的“链式反应”,最终也将击中我们,像遥远的海潮翻滚着浪花拍打海岸一样。
网状结构如何形成、如何运转?如何影响作为节点、原子、赛博格化的我们?
人类社会的“土特产”
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CES在拉斯维加斯“卷”出了天际。AI的春风拂过,家居、出行、健康、游戏等日常领域,纷纷传来未来的信号。
不止于“把智能手机的App转移到车上”的电动汽车、可监测人体健康数据的运动耳机、链接功能强大界面却几乎隐形的家用电器、自取食材自动开火的烹饪机器人、打电话时可实时翻译成对方语言的智能手机……
网罗万物、链接万物,成为百年以来技术最重要的进化方向之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普遍存在,增强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全时、自主、智能、无缝的交互,使“万物之网”呼之欲出。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早已被各种各样的“网”所覆盖了。
生活的“链接率”太高了。点个菜,扫个码,你已经“链”上了。回到家想知道衣服什么时间能洗完,扫个码吧,你和你的洗衣机也都上了“链”。云上CES之后,这个链接的浓度在未来还会更高。电动车、手机且不用说,电视、空调、烤箱、牙刷、花盆、灯……如今马桶盖太智能,一不留神也“链”上了。
造物者也对网状结构情有独钟:人体神经元的结构是一张网,植物的根系是一张网,宇宙最大的结构是一张网,蚂蚁信息传递的形状也是一张网。
网,能创造便利。交通与运输网尚未形成的时候,虔诚的行者,想去一次地中海,需要牵着马翻过高山,骑上骆驼,穿越沙漠和草原,在风餐露宿中不被疾病击倒,几年光景才能到达。而今天,半天就已足够。如果只是与罗马人取得联系,一个电话、一条消息,几分钟、几秒钟甚至就能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链路越来越短。“六度分隔”的世界里,理想状态下,六次分享,消息就能抵达地球上的任何人。
链接的代价
网,是能够拉近距离,压缩空间。但网是否越密越好?
网状结构极易在短时间内扩张。1994年,万维网的规模还相对较小,当时的搜索引擎如Lycos开始出现,能索引数十万个网页。到了1997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内容的快速增长,搜索引擎的索引量已经达到数亿级别。2023年,这一数字已超过数万亿。
网上的节点不断增多,一整张网将发生质的变化。节点太多,人就会被超负荷的结构所困,网越密,越勒得慌。
打开手机,App跳个不停,没有这些App的时候,人的困扰是只能自己徒手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当过多时,App存在本身反而成了困扰。
这些原本让生活更便捷的“帮手”怎么越帮越累?当网状结构的进化一路狂奔,有时会到达一个相反的方向:网络攻击、网络诈骗,还有象征着链接过度的网络谣言和传染病。过度了就会发生异化。
过度的链接,是不能承受之重。过去,人们在互联网里逃避现实,今天,人们在真实世界中逃离网络。我们轻易获取知识的同时,丢失的可能是慢思考。
未来的棱镜
网,传播快乐、宽容和爱,也传播病毒、情绪、噪音。
数字社会之网以空前的广度和速度相连,判断权却交给算法。不同人群被隔离在各自的、系统性偏差不断强化的回音室里,日益分化。
“羊群效应”会加重信息损失的扩散。有时,网状结构中两三个节点的错误,可能指向的就是一个“羊群”的迷失——选择了口碑过誉的餐厅,毙掉了颇有前景的技术成果,甚至引发了本不必要的银行挤兑。
数字技术让地球进阶到2.0版本,但过密的网状连接容易把人搞得眼花缭乱。我们看到《黑客帝国》《致命魔术》《雪崩》等许多科幻作品中,人类任由技术踩着油门,肢解着数字游民的生活,看似无所不能,其实却镶嵌在表面。
技术进化与文明历程的交叠,构成人类未来的命运。文明的历程,是人类越看越远的过程。随着视野的延伸,人类认知的宇宙、世界将越来越广阔。
我们对《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记忆犹新。在密布的网格里,如果把判断权交给技术之网,把人化约成一串数据、一个节点、一块硬盘,谁又能置身事外呢?
未来的人类将会怎样?他们是否还会记得古老工具刚刚兴起、古老文明刚刚萌芽的时刻?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在石器、墙壁、洞穴、器物上留下独特的符号、语言;而今,我们留下的记录以代码、数据的形式存在,人类的生活痕迹看似都点点滴滴保存下来。但这个“记忆”太脆弱,服务器一旦被入侵、被损坏,或许将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