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北京东城特警的驻地,对我来说着实费了一番工夫。如果不是有人带着前往,亲眼看看,很难想象这样一群警队精英居然“藏”在了一个完全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
20世纪90年代,当时驻扎在这里的东城分局的队伍还不叫特警大队。但是几易队名,有一件事始终不变:不论警种,在这个小区里来往进出、每天守护北京核心区老百姓平安的,都是人民警察。
不过采访时,我还是故意问了问政委张科伟,照理说,这些帮居民抬个轮椅担架,帮居民想办法解决停车问题,化解邻里纠纷的通常都是“片警”,怎么你们特警也“掺和”进来了?可能会有人好奇,这些小事也要出动特警吗?毕竟通常来说,大家对特警都有一种神秘的想象,仿佛他们只干排爆、枪战、解救人质这些最刺激、最吓人的活儿。
张科伟说:“老百姓不知道你是特警、刑警、社区民警还是什么警种,他就知道有困难要找警察。就算我们走在大马路上突然遇到人来求助,我们也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件事。有个小哥在地铁里被掉落的站牌砸到了,他报完警之后提及了一个细节,过去他从不知道地铁里的事不是地面上的属地派出所负责的,而是由专门保障公共交通的警察负责。随着警务规范化专业化,警种细分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对老百姓而言,这些事并不属于他们该掌握的知识范畴,只要遇到的每位警察都有足够的觉悟,那么将降低很多沟通成本,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更强。
我们得承认现实的复杂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身警服穿出信仰,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支队伍如何凝心聚力,如何让为民服务的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天的工作里,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帮老人抬了一次担架,发现了附近居民的更多需求;因为发现小区院里车多杂乱,因此主动想办法去跟各方协调……这些实打实的主动作为,让警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加深了,让老百姓对法治的信任度也加深了。对于警察来说,打击违法犯罪是本职,日常服务群众、融入基层治理也是本职,警察并非无所不能,但是以心换心,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接着张科伟的话继续讲,警种对于警察来说是划分了职责,而不是框定服务人民的边界。如果公务人员都能做到这一步,那么那句经常被提及的“民生无小事”,才算是真的从纸面上落在了泥土里,长在了所有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