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鸣锣开市,首批25家上市公司亮相上交所,中国资本市场迈入“科创时代”。

  四载韶华,踔厉前行。科创板开辟了资本市场对接实体经济的新渠道,构建了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科技创新的机制,增强了我国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功能和作用。

  四年来,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助力科创企业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546家,IPO募资总额超8500亿元,总市值约6.4万亿元;四年来,科创板已成“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集聚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科创企业,进一步畅通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切身践行着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四年来,科创板已成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首先试点注册制,深化发行制度改革,构建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健全交易机制,助推注册制改革在全市场平稳落地。

  当前,正值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恢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资本市场将支持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创板更是当仁不让,未来将持续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上市条件多元包容

  “试验田”作用凸显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四年来,科创板大力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成效斐然。

  科创板通过改革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综合考虑企业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置多元化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发行上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让一批原本无缘资本市场的“硬科技”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46家,总市值约6.4万亿元,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金额达39.78万亿元。从上市企业类型来看,上市时未盈利企业52家(18家已经“摘U”)、特殊股权架构企业8家、红筹企业6家、第五套标准企业20家。另外,还包括首家北交所转板企业(2022年5月25日)——观典防务。

  其中,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置的“市值+研发成果”考核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魅力。而从整体的申报情况来看,采用该标准成功上市的企业虽然大部分尚未盈利但有营业收入。

  “第五套上市标准是为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特别是为医疗企业量身定制的一套上市标准。”工业富联副总经理兼首席法务官解辰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但其产品研发、临床审核周期较长,并且研发投入大。如果不设置更加符合市场实际的上市指标,助力医疗企业上市融资,那么很多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很可能无法走到产品落地的阶段,相关技术也将被埋没。

  在资金活水的浇灌下,“科创之花”竞相绽放。数据显示,上述20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均为生物医药企业,IPO合计募资约429亿元。目前,14家企业已有产品获批上市、11家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已突破1亿元。

  与此同时,四年来,科创板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改革“试验田”硕果累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审核注册各环节设置明确的时限限制,审核注册效率明显提高;对新股发行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真正实现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大幅放宽股权激励实施条件,有效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等方面进行的制度探索,为全面注册制持续推进和平稳落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与中国新经济发展特征适配度更高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直接融资功能彰显

  赋能实体经济长远发展

  四年来,科创板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与直接融资功能,更好地服务一众具有核心技术、行业领先、良好发展前景和口碑的科创企业,推动上市公司提高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等“五种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赋能实体经济长远发展。

  科创板引导资本持续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效用日益凸显。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22日,54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首发募资金额达8582.42亿元,分别占同期A股市场的31.82%和42.19%,每家公司平均融资金额为15.71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构建起全覆盖、可持续的资本支持体系,科创板进一步优化企业再融资发行制度,不再将盈利要求作为发行条件,而主要关注公司的规范运作,重点审核其是否充分披露公司经营面临的风险因素等。另外,采取差异化的审核程序,进一步提高审核效率、缩短审核时限。

  得益于企业再融资发行制度的优化,科创板企业再融资进程愈加顺畅。截至7月22日,科创板公司通过增发募集资金856.14亿元,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555.50亿元,合计再融资规模达1411.64亿元。此外,据上交所官网显示,今年以来,共有64家科创板公司披露再融资计划,其中36家已注册生效。

  晶科能源作为科创板光伏龙头企业,借助登陆科创板的契机,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实现了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2022年初,企业登陆科创板首发募集的资金帮助公司有效抓住了光伏行业技术变革机遇,率先实现N型产品大规模量产,确立了公司在行业领先地位;2023年,公司成功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帮助公司加速N型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持续完善N型TOPCon一体化产能的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华润微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为半导体芯片企业的快速融资打开通道,资金投入后将迅速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对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极大助力。登陆科创板后,华润微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在经营管理、研发生产、人才引进等方面不断做出提升和改进,相继完成了封测基地定增项目等,向资本市场展现了公司的科创生命力。

  借助资本市场平台,科创企业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五种能力”不断提升,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数据显示,四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其中,2022年现金分红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2022年度,共有334家科创板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总额317.71亿元,228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数量、规模均同比提升。其中,77家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超过1亿元。

  “硬科技”成色十足

  新兴产业集聚动能

  四年来,科创板作为联结资本市场与技术要素市场的纽带,持续推动形成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引导资本投入的有效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科创板共上市22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109家生物医药公司、90家高端装备制造公司、65家新材料公司、28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7家新能源公司。此外,还包括1家数字创业产业企业和5家相关服务企业。

  “从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分布来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聚集,‘硬科技’成色正逐步显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锚定“硬科技”定位,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众多科创企业有了上市机会,进一步推动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

  在“硬科技”成色映衬下,科创板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持续加固企业“护城河”;另一方面推出高比例股权激励,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队伍不断扩容。

  以2022年为例,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金额达1312.42亿元,同比增长32.10%。其中,亚虹医药等7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同时,截至2022年底,科创板研发“大军”已超19万人,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70人。

  “公司所处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是集成电路产业的上游行业,投资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需要更早地进行针对性的布局和研发。”芯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8.3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 31.24%。

  上述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借助股权激励政策,公司得以与创新人才长期绑定,因此技术实力才能够不断提升、突破。芯原股份作为科创板首例带期权上市的公司,上市以来先后进行了九次行权。此外,为了进一步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实现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的深度绑定,公司目前已制定并实施了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和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正是在研发经费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双重加力下,科创板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7月22日,上述546家科创板企业合计拥有专利70299个,平均每家公司拥有约129项专利。

  “科创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集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逐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2023年第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实现经营业绩“开门稳”。除中芯国际、百济神州和诺诚健华3家多地上市红筹企业外,科创板近六成公司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2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0%;超四成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7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充分展现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性。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领域龙头公司盈利增长强劲,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第一季度净利润均超过1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225%和313%。

  科创板机构化程度高

  国际吸引力再提升

  四年来,科创板凭借高成长性、高流动性、高科技属性,成为境内机构化程度最高的板块,深受国内外投资者青睐,国际化水平和吸引力有力提升。

  科创板公司机构股东数量和持股比例稳步上升,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科创板公司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过5.7万户,同比增长5.8%;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约四成,交易额占比过半。“硬科技”旗舰产品科创50ETF份额及规模持续增长,总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0到1000亿元”的跨越,成为A股市场第二大宽基指数ETF。

  截至目前,已有253只科创板股票进入沪股通标的、逾65只科创板股票被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核心指数体系。随着外资投资科创板渠道进一步拓宽,外资持股规模与覆盖面不断提高。已有多只科创50ETF产品在境外多地上市,为海外投资者开辟了投资科创板的新通道。科创板公司通过境外发行GDR的方式主动走进国际投资者视野,打通国际国内双融资渠道。

  如今,我国经济处在转型的重要时刻,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在通过资本市场持续赋能科技创新过程中,科创板秉持建设初衷、助力企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成为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全面注册制的深入实施也对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赵鹏看来,科创板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需要在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者保护、防范风险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全面注册制下,科创板需要继续坚持“硬科技”定位,更加注重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和创新驱动力,以获得市场认可和资本支持,吸引更多优质的科技创新企业。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全面注册制下,科创板相关基础制度逐步优化,IPO、再融资等制度已较为完善,未来可以继续优化交易机制、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创新衍生产品,继续提高科创板包容性和市场化程度,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继续大力支持“硬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